【答案】:这种反常现象是由于第二周期元素O、F的原子半径特别小,而且价层有成对的电子,电子云密集程度大,电子间有强烈的排斥作用,原子难以接受电子,故结合一个电子时放出的能量较少,电子亲和能就小。
F得电子亲和能没有Cl的大,由于F半径小,核外电子云密度较大,因此核外电子的屏蔽效应较强,使得电子感知核电荷能力减弱。第三主族到第七主族的第二周期元素的电子亲和能均比第三周期的小,这是因为前者虽然有很强的接受电子的倾向,但半径很小,加入负电荷时电子密集,电子与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增大...
1、递变规律 一般来说,电子亲和能的代数值随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即在同一族中由上向下减小, 而在同一周期中由左到右增大。但应该注意的是,VIA和VIIA 电子亲和能绝对值最大的 并不是每族的第一种元素,而是第二种元素。这一反常现象可以解释为:第二周期的氧和氟的原子半径较小,电子密度大...
例如,在第三周期中,各元素的电子亲和能(单位eV)分别为:钠0.548,镁0(非常小),铝0.433(比钠还小),硅1.39(比铝大),磷0.75(比硅小),硫2.08(比磷大),氯3.61(比硫大),氩0(稀有气体)。可以看出,同一周期内的电子亲和能并无规律性变化。在相同主族内,电子亲和能通...
在同族元素从上到下的递变中,通常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在第二周期、第四周期和第六周期的元素身上,往往会表现出反常现象。例如,第二周期的氮(N)、氧(O)、氟(F)的单键键能和第一电子亲和能都小于第三周期的同族元素,并且容易形成氢键。第四周期的砷(As)、硒(Se)、溴(Br)的高价...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从上到下会呈现出一些基本的规律性。但同时,在第二周期、第四周期、第六周期的元素身上,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现象。以第二周期为例,p区元素N、O、F,单键键能甚至小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第一电子亲和能也小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且容易形成氢键。再看第四周期,As、Se、Br的...
例如,第二周期元素的电子亲和能很小,氮的电子亲和能为负值,而氯的电子亲和能是所有元素中最大的。碱金属的电子亲和能甚至大于某些非金属,这些事实难以用简单的解释来说明。电子亲和能的数值通常比电离能小一个数量级,其测定与计算方法的可靠性较差,数据不完整。因此,在解释元素的性质时,电子亲和...
所以,同族元素,从上到下,会有基本规律,但往往在第二周期、第四周期、第六周期元素身上会出现反常。如,1、第二周期的p区元素N、O、F,单键键能甚至小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第一电子亲和能也小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且容易形成氢键。2、第四周期As、Se、Br的高价化合物的氧化性要比第三周期同族...
所以,同族元素,从上到下,会有基本规律,但往往在第二周期、第四周期、第六周期元素身上会出现反常。如,1、第二周期的p区元素N、O、F,单键键能甚至小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第一电子亲和能也小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且容易形成氢键。2、第四周期As、Se、Br的高价化合物的氧化性要比第三周期同族...
比如在第三周期:各元素的电子亲和能为(单位eV):Na:0.548 , Mg:0(很小) , Al:0.433(比Na还小) , Si:1.39(又增大了) , P:0.75(又变小了) , S:2.08(变大), Cl:3.61(继续变大),Ar:0(稀有气体)。而在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电子亲和能一般是呈减小趋势,但第二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