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汽车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静脉输液患者药物外渗中的应用分析

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静脉输液患者药物外渗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静脉输液患者药物外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预防静脉输液患者药物外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4月收治的168例静脉输液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时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静脉输液治疗时采用持续质量改进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药物外渗发生情况及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药物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治疗及护理后,观察组药物外渗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中药物外渗的发生,可显著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显著改善药物外渗情况,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 持续质量改进; 静脉输液; 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治疗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使用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血管收缩剂等刺激性药物时,易导致患者出现血管变硬、变黑、黑色素沉着,甚至药液渗漏等现象[1],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渗漏部位红肿、疼痛,甚至周围组织坏死。因此,对于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需给予预防措施,避免药物外渗的发生,减少药物外渗的并发症,从而利于患者康复。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4月收治的84例静脉输液患者,给予持续质量改进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8例静脉输液治疗患者,男88例,女80例,年龄18~75岁,平均(48.6±5.1)岁;所有患者皮肤穿刺点均可见发红、肿胀、局部有疼痛感。排除合并局部皮肤感染及全身性红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患者输液反应在静脉输液治疗时,采用持续质量改进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掌握静脉穿刺正确方法及按压方法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基本要领及技巧,争取做到一针见血;在静脉穿刺时避开关节处,尽量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同一静脉;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揭除胶布后快速拔针;针头拔出血管后,以棉签顺血管方向按压针眼3~5 min,防止局部皮下淤血及再次输液时渗漏的发生;刺激性强的药物,先用生理盐水冲洗针管后再拔针,以避免穿刺部

位残留药液对血管产生刺激而导致的医源性损伤[2]。

1.2.2 选择合适的血管及针头 根据患者病情及血管状况,分别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如有脱水、禁食、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于穿刺前局部热敷,充盈血管后再穿刺,穿刺时应避开炎症、瘢痕、硬结、皮肤病等部位进针;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采取由远端到近端有计划地使用静脉;对于输化疗药物、高渗药物等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选择粗直的静脉,以避免药物外渗情况的发生[3]。

1.2.3 注意药物性质及输液速度 穿刺完成后应妥善固定针柄,松拳、松止血带、松开调节器开关,注意药物浓度、性质及配伍禁忌。如KCl溶液浓度应低于0.3%,滴速控制在40滴/min,避免滴速过快而导致的静脉炎。在使用化疗药物时,应先注入生理盐水回血后再注入药物,输注完毕后再用生理盐水冲管。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输液速度,小儿、老年、心肺功能不良患者控制滴速在20~40滴/min,一般成人输液速度控制在40~60滴/min,避免速度过快加重心脏负荷。

1.3 处理方法

1.3.1 冷敷 对于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发生药物外渗时,立即给予冷敷。同时采用1%普鲁卡因2 ml+生理盐水5 ml局部封闭,通过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减轻局部充血或出血的发生,缓解疼痛,控制炎症扩散。

1.3.2 热敷 对于维生素等一般性药物,发生药物外渗时,给予热水袋、湿毛巾热敷,温度控制在50 ℃左右,以利于药物吸收。同时可给予95.0%的酒精或25.0%的硫酸镁热敷,以消肿止痛,促进炎症消退。

1.3.3 局部封闭及其他方法 可给予利多卡因100 mg+地塞米松5 mg+生理盐水4 ml沿药物外渗边缘行局部封闭,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密切观察药物外渗患者局部症状及体征,保守治疗失败,有溃烂形成,酌情请外科会诊,行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证肢体的正常功能及外观。

1.4 药物外渗改善情况评价标准

痊愈:治疗及护理后12 h内局部组织肿胀基本消退,疼痛消失;显效:治疗及护理后12~24 h局部组织肿胀消退、疼痛消失;有效:治疗及护理后24~48 h局部组织肿胀消退,疼痛减轻;无效:治疗48 h后患者肿胀消退不明显,疼痛未见缓解[4]。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药物外渗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31,P<0.05)。详见表1。

2.2 两组药物外渗改善情况比较

给予治疗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药物外渗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38,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药物外渗为静脉输液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机体皮肤肿胀、水泡形成,发生在关节处时,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在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加强对静脉输液治疗时的预防及处理,对于保证输液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意义重大。

本组研究根据患者病情,于药物外渗发生时选择合适的血管及针头,注意药物性质及输液速度,同时严格要求护理人员静脉输液中使用合理的穿刺及按压方法,对出现药物外渗现象的患者给予局部冷敷、热敷及局部封闭等。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药物外渗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通过持续质量改进预防及處理静脉输液中药物外渗的发生,可显著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显著改善药物外渗情况,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丽荣,柳丽玲,邹丽艳,等.65例老年静脉输液外渗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36-137.

[2]红.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8):115.

[3]刘凤侠,钟玉兰.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护理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2):141-142.

[4]段立春.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93-3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