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韩 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好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一、作者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说的特点: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辩,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可理解为“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本文题目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可以说明确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二、字词大汇总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相(xiàng)马 祇(zhǐ) 骈死(pián) 槽枥(cáo lì) 一食(shí) ...... 食马者(sì) 食不饱(shí) 才美不外见(xiàn) 食之不能尽其材(sì) ....
1
(二)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有伯乐(擅长相马的人) ..虽有名马(即使)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受辱于) ..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一食(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食马者(通“饲”,喂) .是马也(这样) .
虽有千里之能(能耐)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的素质)(通“现”,表现) ...且(犹,尚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 ..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之(马) .
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尽,...
竭尽)(材通“才”,才能)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意思) ..执策而临之(拿着)(面对) ..
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通“耶”,表示疑问,...
相当于“吗”)
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的语气词,“恐怕”) .
(三)一词多义
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载) ...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能耐)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马者( 喂养) ...
一箪食,一豆羹(食物) 食不饱,力不足( 吃 ) ..其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千里马)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 ..其真无马邪(难道 )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 ..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尚且 ) 年且九十( 将近 ) ..
2
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人 ) ...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 ) 策之不以其道( 代“千里马”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顺接) ..
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四)通假字及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 饲 , 喂 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 , 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通 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吗 三、朗读停顿,请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 马 者/不 知 其 能 千 里/而 食 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
四、翻译(注意:加横线且加粗的地方是翻译的关键。)
1.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
里,不会因为千里著称。(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3
五、文本解读(问题大汇总) (一)课内问答
1.本文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表
达了强烈的愤慨)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原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6.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8.《马说》中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一句话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贤识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12.《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3.《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
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作者是在评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4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批评人才不被认识不被重用的社会现象。
17.《马说》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
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 马”那样的人才?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 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18.全文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同
时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者认为世上并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人们不认识千里马而导致千里马被埋没。 20.读了韩愈的《马说》,请你结合当今人才使用的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关于人才重用问题:在位者应知人善任,千里马应毛遂自荐。我们应当善于识别人
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21.《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有问
号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可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也可以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22.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
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了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相像均可。)
23.请写出至少两个带“马”的成语。含马的成语及俗语:
鞍马劳顿 鞍前马后 宝马香车 兵荒马乱 兵强马壮 伯乐相马 车马盈门 车水马龙 单匹马 裹尸马革 害群之马 汗马功劳 金戈铁马 快马加鞭 老马识途 厉兵秣马 溜须拍马 龙马精神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革裹尸 马首是瞻 马仰人翻 盲人瞎马 牛头马面 驽马十驾 千军万马
5
墙头马上 青梅竹马 轻裘肥马 犬马之劳 人欢马叫 人困马乏 塞翁失马 声色犬马 天马行空 脱缰之马 万马奔腾 心猿意马 悬崖勒马 一马当先 一马平川 招兵买马 指鹿为马 蛛丝马迹 走马上任 走马观花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死马当活马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风马牛不相及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牛头不对马嘴 马后炮 马前卒 人仰马翻
2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的作用。在今天
如果你的才华不能被发现,,完全可以 毛遂自荐(用文段外成语填空),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识别、任用人才也应 知人善任 (用文段外成语填空)。
六、试题演练
1.三个加点“食”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个都读“shí”,后一个读“sì”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不以千里称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⑶才美不外见 ...⑷食之不能尽其材 ⑸食马者 ⑹执策而临之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 C.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B.食不饱,力不足 一食或尽粟一石 ...
不以千里称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B. 前一个读“sì”,后两个读“shí”
C. 前一个读“shí”,后两个读“sì” D. 三个都读“shí”
4.给下列各句选择正确的译句,将答案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A. 世上一有了伯乐,就有了千里马。B.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
现千里马。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A. 马夫叫它的时候却不知道怎样称呼它。B.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
晓它叫的意思。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A.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B. 千里马很多,而伯乐却
常常得不到。
5.下列哪一项中的“之”是代词?( ) A. 马之千里者
B. 执策而临之
6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跟“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句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想得到许多平常的马却不能得到 B. 想跟平常的马等同也不可能
C. 想把平常的马看成千里马也不可能 D. 希望平常的马等自己一起驱驰是不可能的 7.划分下列句子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根据课文内容,用原文填空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⑵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表现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⑶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 10.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⑴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喻指什么? 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⑵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⑶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⑷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⑸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⑹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 名句。请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注名作者。
7
11.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发挥想像,对于“千里马”在“槽枥之间”的心理加以描写。(不
少于30个字)
12.翻译下面句子。
13.“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 皆以美于徐公
C.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不以善小而不为 七、中考链接
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2分)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