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论述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1. 评述学界关于冷战起源的研究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
正确答案:(一)研究观点:在论证冷战起源的争论中,西方学者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划分为三大学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正统派、修正派和后修正派。 正统派的观点认定苏联是冷战爆发的第一责任者,这一学派从意识形态和苏联决策者的角度,指出苏联在制度上所具有的扩张性及对美国建立国际新安全秩序的威胁,从而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这一观点始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冷战史研究的主流,是与20世纪50年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狂热浪潮密切相关的。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这一观点逐步被修正派取代。修正派的解释完全推翻了正统派的说法,认为冷战起源于美国对苏联的误解,苏联的是为其自身安全服务的,并不存在所谓苏联扩张的威胁;杜鲁门应对冷战的爆发负责。40年代中后期美国抛弃了罗斯福关于战后美苏合作的构想,推行对苏强硬,这种上的突然转向导致了美苏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与对抗。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各国外交档案的大量揭秘,使冷战研究者获得了新的史料依据,从而形成了所谓后修正派。总体而言,后修正派在冷战起源的问题上,又部分地回归正统派的说法,认为西方对苏联战后扩充西部缓冲地带的作法过于软弱和纵容,才造成了美苏冷战对峙态势的尖锐和激化。后修正学派有别于前两种派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极论的看法,强化了对其他国家的研究。提出冷战不仅是由一个或两个国家形成的,而是由多个国家合力而为的结果,尤其强调了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二)我的看法:尽管对于冷战起源的解释充满争议,但如果我们确认了冷战的性质和冷战爆发的标志之后,就能够很容易地判别谁是冷战起源的第一责任者。 (1)从行为上看,美国是发动者,是主动的一方,尽管杜鲁门推出对苏强硬之前曾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以此作为对外的基础。而苏联是被动的一方,在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之前,苏联尚未有明确的针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其是防守性的。 (2)从实力上看,美国的实力达到了世界巅峰,并在1949年之前垄断了核武器,而苏联的实力因二战大大受损,在实力决定对外这一根本前提下,苏联在局部地区可能采取进攻性的策略,却不可能挑起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冷战。 (3)从上看,美国对外的出发点是建立在苏联可能形成的制度上和战略上的长远威胁的基础之上的,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性也必然把苏联作为其最大的威胁和阻力。另外,美国提出的并不是直接的军事冲突而是遏制,这正是冷战之所以成为冷战而不是热战的原因之一。 我们也应该看到冷战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而是一个逐步形成的渐进过程,因此,还必须指出,导致冷战局面出现并持续多年的状态是由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互动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均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简单地归因于任何一方的说法都是不可取的。 涉及知识点:史学研究与动态
2. 论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演变过程。(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2)唐代制度发展完备,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设取士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举是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时间、科目都临时决定,现任官也可应试,登科即可授官。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3)宋代扩大了进士录取名额,提高了登第士人的待遇。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4)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三个不同层次的考试。与前代相比,明代的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5)清代科举基本沿袭明制,至清末,开始变革科举制度。百日维新期间清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查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至1905年,清废止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 (二)历史作用。(1)科举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推翻了两晋南北朝时豪门世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极大限度地网罗了全国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政权的基础。(2)科举制使儒学保持了作为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地位,从而又对政治产生了巨大的维护作用。(3)通过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运行机制。(4)科举制造就的士绅阶层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平衡,科举制造成的社会流动机制,使中国农村有着自主性的文化系统。 涉及知识点:中国古代史
3. 论述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与两次。(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3年6月,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动及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1924年1月,一大通过了《中国总章》《改组国民之必要案》《中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确认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标志着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8月1日中国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经过国共多次谈判,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党宣言的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此次合作以抗日救国为政治基础,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为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战线,形成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基本条件。抗日战争胜利后,邀请等赴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并达
成了停战协定,召开了有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6月底,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束。 涉及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
4. 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及影响
正确答案:二战后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其影响力十分重大。美国战后的国际地位具体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1)政治上,美国是战后自由主义阵营的领头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是二战之后的世界头号大国,政治上的影响极其深远。不仅欧洲、亚洲的许多国家都唯美国马首是瞻,而且以苏联为首的主义阵营也必须时时考虑美国的意见。(2)军事上,作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其军事能力大为加强。除了装备精良的常规外,美国还于二战后期掌握了原子弹技术,这给战后美国的军事、外交以前所未有的支持。美国还在全球各地建有大量军事基地,其军事力量覆盖世界重要地区。(3)经济上,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黄金储备大增,对外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给美国带来了世界金融霸主的地位。(4)文化上,美国在战后是世界的学术文化中心,不仅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而且人文社会学术的研究也一直引领世界潮流。在电影、体育等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领域,美国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1)政治上,欧亚的许多国家都在美国主导下启动了民主化改革,如西德、日本等,这极大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政治面貌,整肃了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使其政治发展步入了民主化轨道。(2)经济上,美国对许多国家的经济扶植,如西德、希腊,不仅使得这些国家摆脱了可能的经济危机及社会动荡,而且使其避免了国内主义势力的发酵。(3)文化上,美国利用其国力大大输出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掌握了价值理念上的话语权,有力打击了很多的恶劣行径。
5. 简述马略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南京大学1999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2001年世界古代史真题)
正确答案:(一)内容。公元前107年,马略在平民的拥护下当选为执政官,出任朱古达战争中罗马的总指挥。并在后几年中连任执政官,率军作战。在此期间,为了增强罗马军事力量,取得战争胜利,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主要内容为: (1)以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原公民兵制按财产等级征兵编队,但有限的公民数量不能满足连年争战日益增大的征兵需要,募兵制取消了财产资格,吸收无产者入伍。实行这一制度,使他很快征集到补充北非军团所需的新兵,大约有5000~6000人。不过,马略采用募兵制后,公民兵制并未完全废除,在公元前l世纪,当招募志愿兵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又强制征集公民参军。马略实行募兵制后,士兵除获得薪饷外,还可得到国家提供的武器给养,且供养不再在军饷中扣除。 (2)明确兵役期限。原公民兵制无兵役期限,公民临战从军,休战务农。马略明确规定了16年为募兵制期限,使士兵复员有期可望,缓解了征兵的难度。 (3)规定了军饷和复员优待制度。凡军人都有规定的军饷。一般情况下,士兵一年发1200阿司,百人队长加倍,骑兵发三倍。明确和稳定的军饷标志着的职业化,军人从公民中分离出来。特别重要的是,规定了复员军人由国家分给一份土地体现安置和优待,极大地调动了应征人伍者的积极性。
(4)改革编制。为了加强军团的机动灵活性,马略在军团中推行联队制。联队是介于军团和连队之间的组织,配有600名重装步兵,能够单独执行战术任务,进行军事行动。每个军团有10个联队,每个联队辖3个连队(6个百人队)。联队制军团的作战阵式仍保持三列队法。 (5)马略还统一的武器装备,重装步兵一律配备投和短剑,并改进了投构造和运载工具。此外,马略对进行严格训练,把当时角斗学校的训练方法引入军中,以提高士兵的战术技能。 经过军事改革和整顿,罗马的战斗力大为提高。马略依靠改组的,于公元前105年胜利结束了朱古达战争。从公元前104年开始,马略用了4年时间,击退了侵入那尔旁高卢和意大利帕杜斯河流域的北方日耳曼人的两支部落——森布里人和条顿人,保卫了意大利北部边疆。 (二)意义。马略军事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冲破旧的城邦制度的传统,改变了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军事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使得大批无业游民加入,部分地解决了小农破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安定。通过广开兵源和提高战斗力,解决了当时罗马出现的问题,符合奴隶主阶级加强统治和进行对外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改革导致罗马社会成分的变化,使罗马由农民为骨干的公民兵变成了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的职业。改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老兵分配份地的制度,也改变罗马土地问题的性质,即由破产农民要求恢复土地的斗争变为老兵争取份地的斗争。职业兵的出现改变了罗马共和国领导的局面,从而为军事将领实施统治奠定了基础。 涉及知识点:世界古代中世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