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汽车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企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百家汽车网
《经济纵横》1998年第1期

  改革以来,在我国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我国部分企业也迈出国门,走上了向国外投资与经营的道路。自1979年至1996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已达5045家,中

我国企业投资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方投资金额57.2亿美元,投资分布在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资本输出国。我国企业的投资,对我国利用国外的人、财、物资源和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规模小。我国对外投资项目规模普遍较小,集约化程度低。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不足30%,全部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仅为115万美元,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60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发展中国家26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过小的投资规模,使大部分海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2、一体化程度太低。我国的海外企业与国内母公司之间一体化程度低,海外企业的经营内容、业务范围、产品结构与母公司核心行业关联度差,母公司的总体规划、海外战略、营销策略无法贯彻为全公司生产经营的一致目标,不能有效实现国内生产要素与国外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

3、投资结构不合理,宏观效益不高。我国海外投资在地区结构上过分集中于港、澳、美、欧、日等地区,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明显偏少,不利于市场的多元化。在产业结构上,对外投资偏重于初级产品产业,相对忽视了高新技术产业;偏重于加工型项目,忽视出口导向型产业;偏重于对国内辐射效应弱的产业,忽视对

□周凌霄

国内连销效应强的产业。但从宏观上分析,能够通过投资对国内行业产生辐射和导向作用的企业并不多,对于带动我国半成品和制成品出口加工的作用不明显,直接投资与推动海外贸易发展之间的关联度较差。因此,宏观效益并不理想。

4、对经营的管理措施不健全。在对外投资与国家产业的街接导向,投资地区、行业之间的利益协调,海外投资法规和奖惩措施的制订执行上,缺乏规范的操作指导。

二、对策建议

(一)在宏观上,应放宽对外投资的,制订相关措施,对海外投资加以引导和扶持。

第一,放宽企业使用外汇的,对企业在海外融资提供担保和支持,让企业拥有外汇自主权和外汇支配使用权、境外融资权。影响我国企业投资发展的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在这方面应对企业给予支持。对于效益好,又急需外汇资金的企业,可放宽审批・46・条件,扩大企业外汇资金使用金额;允许企业保留一定的外汇不结汇。在扩大企业外汇使用权的同时,还应积极为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提供担保。据统计,在我国企业投资的资金投入中,由我国用现汇汇出的部分不到10%,其余的90%是从国际资本市场筹集的。但是,由于担心境外借款需国内有关单位提供担保,并对担保额度做了。这一规定,使我国某些大企业虽然在国外拥有良好的信誉,国外的金融机构也愿意向这些企业提供融资,却因的,无法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因此,今后应适当放宽对企业的金融控制和外汇管制,赋予条件适合的企业以必要的海内外融资权;对企业在海外融资借款或通过我国金融机构间接利用外国资本,国家应给予融资担保;可允许部分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成立自己的融资机构,以利于企业更好地吸纳国内外资金。

第二,加强境外投资的管理。当前应建立统一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与审批机构和分级负责的境外企业管理,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各项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对外投资立法;对境外国有资产实行产权注册以规范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

第三,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业绩实行奖励制度。为鼓励企业提高经营业绩和投资于某些对国内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行业,我国可以在税收和金融方面对企业海外投资实行奖励措施。在税收方面,可考虑给企业必要的税收优惠,采取放水养鱼的。同时,积极与外国签订税收协定,避免对我国企业的双重征税。在金融方面,对于应给予鼓励的海外投资企业,可扩大企业外汇使用额度和融资担保额度,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第四,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外投资具有经营风险、交易风险、换算风险和政治风险。为保证对外投资者的利益,我国应完善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对我国的境外投资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实行担保。通过与对外投资东道国签订双边投资保证协议,维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投资安全、资本撤出与利润汇回、解决争端机制等问题上的权益。

(二)从微观角度考虑,企业在今后的投资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投资必须有明确的战略定位。企业投资的战略是否恰当,目标定位科学与否,关系到海外企业的生存与壮大。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在充分了解国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采取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战略。应当明确投资的近期目标是弥补国内能源和原材料的短缺,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管理方法和经验;中远期目标则是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发展成为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大型公司,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服务。因此,企业国际化的战略规划必须围绕上述目标,采取“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积极稳妥,层层推进”的策略,客观地制定企业短、中、长期的经营目标、营销策略、组织战略和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技术进步和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第二,组建企业集团,发挥规模优势。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扩大我国企业的规模至关重要。我国企业当前应以混合参股的形式,走强强联合的道路,充分利用国家、法人、自然人和国外资本,努力提高企业资本的运营效率,争取把自己发展成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集资本、生产、技术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并以此作为我国投资的主体,以提高企业驾驭国际市场、抵御竞争风险的能力。(下转第56页)

・47・扩大贴现国债发行数额,减少中期国债发行量,避免到期还本付息过于集中的局面。与此同时,配合国债期限结构的平衡,改变银行、商业银行尤其是前者的国债持有期限结构,银行应利用公开市场业务逐步扩大短期国库券的持有比例,商业银行则可出售拥有的长期国债,而持有一定比例的短期国债,改善期限结构。

5.加强国债流动性,扩大可流通国债比例,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应改革国债发行机制,通过竞争性投标确定国债发行利率、价格,改变国债利率的确定基础,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为加强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基础,还应建立全国国债托管结算系统,制定统一的交易法规,统一全国大市场。通过上述措施加强国债流动性的同时,在国债发行中加大可流通国债比重,改变目前可流通国债比例过小的局面。并且,须扩大国债交易的规模和频度,1996年4月-10月底,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累计国债交易额仅几十亿元,大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

借鉴美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技术参数及其实践,完善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已是大势所趋。当然,这个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在当前操作工具欠缺的时候,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可实行过渡的形式,即将银行融资券也纳入到操作工具范围内,逐步扩大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

注:文中数系根据《“美联储”公报》计算整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管理学院、湖北省外汇管理局)

(责任编辑:马 郢)

(上接第47页)第三,注意与银行的协同发展。鉴于我国企业自身尚不足以完全解决海外投资的资金来源,我国金融业尤其需采取协同支持战略。这是公司与银行协同发展、共同扩张的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国金融业当前应把支持公司的发展作为金融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之一;加快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积极组建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中

心,通过混合持股,吸纳和控制一批大中型企业的金融财团;银行业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业务经营向电子化、全面化、多样化发展。

第四,必须实现一体化与当地化经营。我国企业必须注意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把全部海外企业的经营行为纳入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链条,围绕母公司的全局性发展目标,母子公司之间在经营操作上相互提供支持和便利,使整个公司衔接成为高度统一的有机体。除了一体化经营外,海外企业还应努力实现当地化。海外企业在东道国的经营处在一个与本国完全不同的复杂环境下,企业必须与东道国的经济环境紧密融合,通过在形式上接受东道国的监督与管理,熟悉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法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和当地通行的企业管理方法、用人制度等,以提高企业利用资源、获取利润的能力。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耿玉春)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