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观察
来源:百家汽车网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 Jan 20(1)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观察 Clinical Observation Oil Senil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Treated by Atorvastatin 袁云波,任海赢,周红坚(玉溪市人民医院干疗科,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老年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测 定粥样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对照组同时也测定IMT和 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结果7O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个月后,粥样斑块的IMT由1.87±0.25mm降为 1.31±0.22ram,下降幅度为29.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拮 抗炎症反应等,可以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颈动脉粥样斑块;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119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74(2009)01-0021-02 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最常累及的部 超声仪,探头频率7.5MHz。被检查对象仰卧,专人操 位。在2003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年会上公布了强 作,分别检测患者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 化降脂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结果,提示他汀类调 部(BIT)、颈内动脉(ICA)起始部有无斑块,并测定各 脂药积极强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 斑块的最长径和斑块厚度,斑块厚度定义为IMT。将 阻止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本研究通过体 局部隆起、增厚,向管腔内突出。IMT>1.3mm时,称之 表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 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治疗前后检测记录双侧 块的治疗效果。 CCA、BIF、ICA的6处粥样硬化斑块最大IMT,取其平 1资料与方法 均值。 1.1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2月一2008年2月住院 1.3.2实验室检测治疗前和治疗4个月后,130例 或门诊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老 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禁食8—10h)取静脉血,采用自 年患者130例,并排外肝、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2 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 组:治疗组70例,男42例,女28例,年龄60—83(平 原。治疗组同时还测定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 均70.62±8.46)岁。有高血压病史43例,脑梗死l9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数 例,糖尿病史23例,冠心病史22例,高胆固醇和/或甘 据用 ±s表示,组问比较采用t检验。 油三酯血症47例。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 2结果 年龄6l一84(平均70.12±8.14)岁。有高血压病史 2.1 130例患者斑块检测结果双侧颈动脉粥样斑 38例,脑梗死l8例,糖尿病史21例,冠心病史l7例, 块78例、单侧斑块52例,粥样斑块多集中在颈总动脉 高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血症4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 膨大部位,斑块性质多为低回声及混合回声。 统计学意义。 2.2治疗前两组IMT、LDL-C、CRP、纤维蛋白原比较 1.2治疗方法治疗组7O例,不论血脂高低均给予 治疗前治疗组颈动脉粥样斑块IMT、LDL-C、CRP、纤 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公司生产),每晚1次顿服 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20rag。并依据病情需要正规应用降血压、降血糖及抗 05)。见表1。 血小板药物。60例对照组依据病情需要正规应用降 2.3治疗后两组IMT、LDL-C、CRP、纤维蛋白原比较 血压、降血糖及抗血小板药物,血脂异常者行饮食控 阿托伐他汀治疗4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制,或服用非诺贝特等非他汀类降脂药。4个月后,在 IMT减小,斑块明显消退,LDL-C、CRP、纤维蛋白原明 原部位测定IMT,观察治疗前后斑块的变化情况。 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讨论 1.3检测指标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因素的全身性疾病,累 1.3.1颈动脉超声检测采用GE Vivi 7彩色多普勒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 Jan 20(1) 表1 治疗前两组IMT,LDI .C、CRP、纤维蛋白原比较( ±s) IMT LDL-C CRP 纤维蛋白厉 ( 一f 2 1 ( 治疗组70 1.87±O.25 3.6l±O.36 9.74±1.36 3.16±O.72 对照组60 1.8l±O. 3.59±O.34 9.80±1.35 3.2o±O.68 表2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两组IMT、LDL C、CRP、 纤维蛋白原比较( ±s) 2.4治疗组于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变化 见表3。 表3治疗组治疗前后ALq 、血肌酐、肌酸磷酸激酶比较( ±s) n A (U/L) 血肌酐(ixmol/L)肌酸磷酸激酶(U/L)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 及全身重要器官的动脉血管,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 慢性肾功能不全、外周动脉疾病等不良后果。AS病因 尚未完全确定,目前认为年龄、性别、血脂异常、血压异 常、糖尿病、吸烟、肥胖及遗传等都是AS形成的危险 因素。一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一方面各种 危险因素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脂及单核细胞进 入内膜下间隙,单核细胞摄取脂质转化为巨噬细胞,吞 噬大量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另一方面,沉积的脂质及局 部产生的细胞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等刺激血管平滑肌 细胞增殖,并向内膜迁移,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形成 。其本质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的炎症一纤维 反应的结果。早期发现、及早干预治疗AS至关重要, 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死亡率。新近 的研究表明,颈动脉是AS最常累及的部位,因其部位 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故颈动脉常可作为观察全身 AS病变的窗口 J。AS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颈动 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是缺血性脑血管 疾病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老年患者70例,通过体表彩超测定颈动脉IMT,了解 药物疗效。结果显示,经过4个月治疗后,颈动脉粥样 斑块明显消退,IMT由1.87±0.25mm降为1.31±0. 22mm,下降幅度为29.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1);LDL-C、CRP、纤维蛋白原明显降 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 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调脂作用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全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 剂,通过使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而减少胆固醇 合成;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LDL—C受体的mRNA的表 达,增加LDL.C受体数量,从而增加血浆LDL—C清除, 使血浆LDL.C浓度下降;同时还能抑制TG生成,升高 HDL.C浓度。近几年的临床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不 仅具有明显降低血清LDL.C的作用,还具有降低斑块 脂质中氧化LDL,降低胶原酶活性,改善内皮细胞功 能,拮抗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干扰血 小板聚集、凝血、纤溶过程等调脂外作用,从而促使粥 样斑块稳定及体积减小 j。本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 点。阿托伐他汀治疗4个月后,ALT、血肌酐、肌酸磷 酸激酶测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治疗 老年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疗效显著,且未发生肝肾功能 损害和肌溶解现象,相对安全。但鉴于本研究样本数 较小,并不能排外无任何副反应。治疗期间仍应严密 监测肝、肾功能,特别是肝功能,以及横纹肌溶解现象, 以及早发现副作用,早停药,早干预,防止不良后果的 发生。 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而 颈动脉作为“窗口动脉”,其动脉粥样化程度也反映了 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病 变的程度。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观察 阿托伐他汀干预效果,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也有重 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水平.冠心病整体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重要地位[J].中华心血管 病杂志,2004,32(4):379. [2]戴嘉,蔡竞蕙,吴寒.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 察[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2:34-36. [3]吴连仲,韩 卉.动脉粥样硬化与神经肽[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3,24(3):232. [4]王薇。赵冬,厚磊,等.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lO年血压变化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O4。32 (11):1017—1020. [5]王增武。满荣海,史平,等.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血管病事件的非调 脂机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 (1):3。 [6】许玉韵。赵水平,聂赛,等.阿托伐他汀增加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 增殖体激活受体 表达改善炎症反应[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32(4):331. 收稿日期:20o8・lO—l3 作者简介:袁云波(1972一),女,云南玉溪人,学士,主治医师。主要 从事老年心血管病诊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