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物质材料投放的策略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有时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兴趣区活动等,是指通过在活动室、走廊等地设置相对固定的区域,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和同伴,主动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与设计巧妙的设备与材料的互动,儿童将发展出大小肌肉的协调性,对外界的概念,创造性、社会技能和自我认知。”[1] 精心设计投放的材料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与物质材料无关的活动很少,物质材料投放不科学、不合理会影响幼儿的发展。
一、娃娃家场景的启示
娃娃家一:
有一张床,一张小桌子,两张小凳子,一个布娃娃,由废旧纸箱制作成微波炉、电视机、冰箱之类的家用电器。桌子上有缩小版的燃气灶、锅、碗、瓢、盆以及各种塑料制成的蔬菜。
活动开始了,五个幼儿来到娃娃家里,有的抱娃娃,有的喂娃娃吃饭,有的在桌子上摆弄塑料蔬菜,有的开关家电,有的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五个幼儿都离开了……
娃娃家二:
有一张床,一张小桌子,两张小凳子,一个布娃娃,桌子上有缩小版的燃气灶、锅、碗、瓢、盆。盆里放着碎纸片、树叶、青草、石子、木棒、橡皮泥等。
活动开始了,五个幼儿来到娃娃家,一个幼儿抢先抱起了娃娃,说:“别哭了,别哭了,我给你做点饭吧。”于是拿起盆里的橡皮泥用木棒擀了起来,一会儿又把碎纸片包在里面,放在锅里翻来翻去,最后盛到盘子里,放到桌子上,说:“吃饺子吧,好好吃呀……”另外几名幼儿也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幼儿做面条,有的做糕点,幼儿各自切割着、翻炒着、盛放着……
在上述区域活动中,以上两个场景都是在娃娃家里进行的,两个场景里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不一样,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持续的时间也截然不同。场景一中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是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成品材料,五个幼儿要么处于无事可做的状态,要么在“家”做一些单调的工作,动作比较单一,持续不到十分钟就离开了,显然外面的活动更有吸引力。场景二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材料除娃娃家的一些必需品之外,还给幼儿提供了碎纸片、树叶、青草、石子、木棒、橡皮泥等一些半成品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创造性地进行包饺子、做面条、做蛋糕、煲汤等,幼儿可以搓擀、切割、翻炒、盛放等,忙得不亦乐乎。
二、物质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物质材料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条件。“幼儿从小就有一种材料寻觅趋向。幼儿从能看清周围事物的那天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周围物质材料的寻觅,他们正是在与不断丰富的物质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发展的。”[2]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这说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教师投放适宜、丰富的物质材料对幼儿的发展十分重要。幼儿阶段主要培养幼儿的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通过操作和摆弄具体的材料发展其运动能力、智力和情感。
2.运用什么样的物质材料决定幼儿将进行怎样的学习
不同的物质材料,暗示着幼儿不同的活动方式,影响着活动情节的发展和幼儿的角色行为。有学者研究了不同物质材料对幼儿发展的不同影响。当幼儿拍打旋转吊饰,使物体晃动时,他学到的是因果关系;当幼儿把图案放入拼板内,他学到的是形状、大小、颜色之类的概念;当幼儿把塑料珠子串在一起,他学到的是手眼协调能力;当幼儿将水与干的颜料混合,他学到的是科学概念;当幼儿学会使用工具,他学到的是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的自信心等。[3]
由此可见,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决定了幼儿将进行怎么样的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物质材料投放的策略
1.物质材料的投放要具有教育性
首先,区域活动中物质材料的投放要体现教育性,让幼儿的肌肉得到锻炼、认知得到发展、多种感官得到训练。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尽量为幼儿提供种类丰富的各种材料,让幼儿与之互动,让幼儿去探索,让幼儿去感受。例如,要有粗糙及平滑的物品;有轻重物品以供举起;有干和湿的东西,有可发声的的东西或可敲击、拍打、拉扯的东西,有各种气味的物体等。其次,区域活动中物质材料投放应以全人教育为原则,即满足幼儿认知、语言、大小肌肉、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在投放活动区的材料时要有目标意识。最后,区域活动中物质材料的投放要和教育活动的主题密切联系,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并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或提升。有些幼儿园只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或者上级检查的时候才在活动区投放材料,这样的材料起不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2.物质材料的投放要具有可操作性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半成品材料。成品的材料,
虽然外形逼真,但是功能比较固定,给幼儿留下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较小,幼儿只能根据其功能进行单一的动作,不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象征性的创造。而半成品的材料,尤其是一些废旧的物品,比如纸箱、鞋盒、包装盒、树叶、木棒、瓶子、石子等,操作性比较强,也能充当很多替代物,适合幼儿进行象征性地创造、发展游戏的情节、拓展游戏的主题等。
操作性较强的材料能有效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只有在动手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才更加明确自己的角色,产生与别的幼儿交往、合作的需要。
3.物质材料的投放要具有层次性
从一般的年龄特征来看,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在身心发展特点上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为其提供不同层次的物质材料。比如,小班幼儿还处于平行游戏阶段,给小班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应是数量较多的主题式材料,而且要一式多份。而大班幼儿知识经验较为丰富,所需的多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或者能一物多用的材料,比如树叶、木棒、包装盒等。另外,即使是同一个年龄段的幼儿,在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材料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幼儿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操作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
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幼儿之间不同的发展水平,给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物质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兴趣进行自由选择。
4.物质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幼儿的参与性
幼儿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物质材料的影响,他们也是环境材料的积极影响者。在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物质材料的收集与选择,幼儿可以了解材料的属性、功能等,收集材料并不是区域活动准备的环节,幼儿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了自己的经验,得到了发展。比如在一次午后散步的时候,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树叶很感兴趣,就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采集树叶,在采集树叶的过程中,幼儿逐步明白了树叶上一根根的细纹叫做叶脉,叶子下面的小尾巴叫做叶柄,常绿树和落叶树的区别等。因此,在收集与选择材料过程中有了幼儿的参与,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史黛芬妮·费妮.学前教育[M].黄慧真,译.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2.
[2]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艾米·劳拉·多伯罗,劳拉·丁·柯克,黛安·翠斯特·道治.托幼班创造性课程[M].李永怡,黄淑芬,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