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第23卷第3期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ShaanxiAdministrationSchoolAug.,2009Vol.23,No.3
经济管理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李
宏
(日照党校,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的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进一步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滞后的困境。基于此,针对我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依然明显、经济发展中产业及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观念、搞好发展的科学定位、实现从非科学经济发展方式到科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机制创新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973(2009)03-0119-04
ANewPerspectivetotheTreatmentoftheDiifficult
PositionsandStratigesin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yDevelopment
LIHong
(RizhaoPartySchoolofCCP,Rizhao276826,China)
Abstract:Atpresent,theincreaseoftheeconomicunstablefactorsarecausedbytheinternationalfinancialcrisis,whichresultsfromtheUSsubprimemortgagecrisis,hasfurthershowedthedifficultpositionsofthelagofourcountry’stransformationofeconomydevelopment.Basedonthis,afterconsideringthemainproblemssuchastheseriousdependenceofeconomydevelopmentoninvestmentandexport,theindustrialandindustrialinnerimbalanceandtherelianceofeconomydevelopmentontheincreasingconsumptionofsub-stantialresources,thispaperdiscussesthewaysofthetransformationofeconomydevelopmentbyestablishingthenewconceptionone-conomydevelopment,establishingthescientificpositionofdevelopment,accomplishingthetransformationfromunscientificmodestoscientificmodesandacceleratingtheinnovationonsystemandmechanism.
Keywords:economydevelopment;structuraladjustment;independentinnovation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与国内发展周期性下行的叠加,使我国短期保增长的问题突出,也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矛盾全面暴露。基于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困难,增强国民经济素质,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例如,2001年-2006年,投资率就由36.5%提高到42.7%,但消费率却由61.4%下降到50%。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36.4%,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由50%提高到61.1%。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高度依赖,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不断加大。投资、消费失衡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增强,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隐患。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
(一)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依然明显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高度依赖投资和进收稿日期:2009-04-15
作者简介:李宏(1963-),女,山东临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理论和行政管理教学与研究。
119
2009年8月第23卷第3期
李宏: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Aug.,2009Vol.23,No.3
经济管理
(二)经济发展中产业及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我国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长期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看,目前工业比重过大,工业中高能耗、高物耗的重化工业增长偏快,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例如,2001年-2006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由46.7%提高到55.5%。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48.2%下降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不能反映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的问题。这样,不仅误导了企业,而且破坏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使企业的行为、的投资冲动不能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制约。(三)我国各级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运行机制尚未根本改变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积极作用在减少,负面作用越来越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近几年经济过热、土地失控、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以及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目前,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没有市场化,而是由行政机关定价或者受行政机关的影响。由于土地产权制度的模糊,特别是的干预,使得土地要素价格被扭曲,以经营土地来搞建设,以低价、廉价拍卖土地形成了土地的低效率使用。我国长期的低利率、国有企业的软约束和以“圈钱”为主的证券市场导致利用资金效率低。由于劳动保障不健全,劳动力就业困难等导致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低。资源价格的扭曲和偏低,必然造成对资源要素的过度需求和浪费,客观上刺激着经济的粗放型增长。(四)的财政状况和物质生产增长的速度紧密相连在当前“分灶吃饭”的财政下,地方的主要收入是生产型,而生产型与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速度直接挂钩,[1]由此使得地方把注意力放在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上,即为追求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而大搞重复建设,拼命发展重化工业,低水平扩张,地方保护等,这也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地方转型要求向公共服务体系转化,导致一些公品的财政责任过度下移,也刺激了各个地方拼命追求GDP的高速发展,加快物质生产的增长速度。(五)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是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只有挣开这个“瓶颈”,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发生根本转变。近年来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但效果并不好。如创新投入的税前列支已经推广两年多了,但实践效果并不好;技术开发费很难界定,企业财务状况不规范,难以施行;技术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也遇上很大问题,纠纷很多。这些政38.6%。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高度依赖必然带来产业发展失衡、高物耗和能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三)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为主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多的依靠增加物质要素投入,而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因而导致了物质资源消耗大、综合利用率低和环境成本高、生态保护差等问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高消耗、资源性的产业转移到我国,造成了国际资源、能源需求向我国的转移,相应加大了我国的资源消耗总量和环境压力,结果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及成因
(一)各级依然把GDP的增长速度作为政绩的主要标志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一些部门、一些地方的既得利益。某些地方、部门和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出现了片面追求GDP的倾向。单纯追求GDP,必然要轻视甚至漠视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和资源、环境等问题。尽管理论上、面上没有“惟GDP”,但事实上的一切向GDP看,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惟GDP马首是瞻的做法,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各地发展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依赖依然强大。尽管近年我们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做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很多地方从思想上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生态环境成本的倾向还相当严重,经济增长仍然过度依赖物质投入。(二)市场未能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基础性作用所谓市场起作用就是通过市场自由形成的价格起作用,因为这种价格能够反映供求、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因此,这些资源应该由市场配置。但目前很多要素价格不是由市场定价,由此导致的价格的扭曲会最终扭曲资源的配置,结果使资源的价格不能1202009年8月第23卷第3期
李宏: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Aug.,2009Vol.23,No.3
经济管理
策的理念和方向都没错,主要是实际操作存在问题,需要突破。项规划,制定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防止部分地区以“保增长”为名,把此类产业放在地方投资项目中,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实现从非科学经济发展方式到科学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转变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实现五个实质性的转变:一是从非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构优化型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靠第二产业带动、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原材料在外和产品市场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受到了国际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较大冲击。因此,新阶段的产业转型升级,应在调整产业间的比例关系的同时,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开发、营销、品牌、技术服务、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促进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服务知识化,构建融合型、创新型、生态型、高效型的现代产业体系。[4]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确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观念一是质量观。坚持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2]提出的“保增长”,并不是保落后的、粗放式的增长,而是要保持结构优化基础上有质量的增长。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结合世界产业变动的大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在保增长中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质量的有机统一。二是资源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面临的资源优势也在不断弱化。继续延续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力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高效率的利用各种资源要素,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增长。三是环境观。要保持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按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四是协作观。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需要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分工合作,联手推动。在4万亿扩大内需投资计划的刺激下,从到地方、从到企业、从沿海到内地,新一轮扩大投资的热潮正在掀起。为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各地应从区域规划、生产要素流动、管理等方面谋化合理分工与协作,切实优化投资结构,避免出现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二)搞好发展的科学定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各地区要根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3]当前应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在需求结构上注重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出口到依靠出口与消费拉动转变,从依靠内源力量向外部与内源互动增长,从依靠第二产业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全面优化的格局。二是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非协调是当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普遍性的问题。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使我国经济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三是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天然气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2,煤炭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我国资源稀缺,消耗却居高不下。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就没有未来。所以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节能减排降耗,从不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四是从片面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面型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片面追求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片面追求GDP的倾向,把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彻底转变职能,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履行好职能,实现我国由片面型经济发展方式向全面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这一论述对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搞好本地区定位。根据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从各地的资源禀赋出发,确立适合本地的发展思路。既不能不分条件盲目和其它地区进行横向攀比,搞急躁冒进,也不能沉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裹足不前,而应现实可行的选择适应本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各地都应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编制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专121
2009年8月第23卷第3期
李宏: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Aug.,2009Vol.23,No.3
经济管理
转变。五是从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沿着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继续下去,我国的经济体系将会由于得不到资源的支撑而无法发展。因此,面对日趋加大的市场压力,必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能源储存、能源和资源节约、减少排污、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增加研发投入,完善创新载体,构建以自身企业为主体,科技人才高度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将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四)加快机制创新我国目前面临的这场危机由国际因素引发,但却根源于国内自身的问题。加快机制创新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当前,在调整和改革中应扮演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应弱化经济型规制,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尽量减少对重要社会经济资源的控制和直接配置,让民间资本和市场机制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落实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发展的改革措施,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性障碍,发挥非公经济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快财政、金融、投资、涉外等经济改革,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环境。政绩冲动直接导致其对市场的干预和市场价格的扭曲,使投资率过高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也制约了市场的发育[5]。因此,应加快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方法,用科学发展的“指挥棒”来引导各级地方和领导干部的发展行为。把各级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引导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轨道上来。干部政绩不能只看GDP增速等经济指标,还应考核社会发展指标、节能、降耗、减排指标,看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保、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信用、法治环境的改善等。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靠市场机制的压力,靠价格体系的调整,靠经济手段的制约,靠企业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靠以法律规定的市场规则的硬性约束,来自觉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效机制。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期间费用的控制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期间费用的控制。期间费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已越来越受关注,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近几年来,企业界普遍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但会计界与会计研究对完全成本法却日益关注。传统的产品成本是指制造成本,其他无法明确归属的费用则列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往往重视制造成本,而忽视期间费用。然而,现今的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只考虑产品的制造成本,未能考虑全部的成本费用则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往往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相当大,产品的制造成本却占较小的比例。产品的售后服务随之完善,也需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因此,广义的成本概念,应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产品的设计成本(上游),还包括产品的使用成本、维护成本及废弃成本(下游)等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资源耗费。控制成本是指控制制造成本及期间费用。尤其期间费用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许多企业常常是增收不增效,经济效益被迅速增长的期间费用所“吃掉”。如何把期间费用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则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与效益。二、陕西华山建设有限公司加强期间费用控制的现实意义
每一个公司都有自身的实际情况,都应该建立适合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期间费用的控制上下工夫。以陕西华山建设有限公司为例,笔者谈一下该公司期间费用的核算与控制情况。陕西华山建设有限公司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也是一个新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参考文献:
[1]吴敬链.中国经济未来关键要转变发展模式[N].第一财经日报,2008-01-14.[2]白津夫.加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J].经济研究参考(京),2007,(51):2-8,45.[3]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05-10-19.
[4]王一鸣.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J].宏观经济管理,2008,(12):21-23.
[5]杨青.以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166-168.
[责任编辑、校对:杨贤]
1998年,注册资本5000万,总资产5亿元,经营范围主要是建筑安装工程及道路环保工程等。公司成立至今已有10年,这10年间公司规模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