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汽车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来源:百家汽车网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气体的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比称为气体的绝热指数,它是一个重要的热力学常数,在热力学方程中经常用到,本实验用新型扩散硅压力传感器测空气的压强,用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测空气的温度变化,从而得到空气的绝热指数;要求观察热力学现象,掌握测量空气绝热指数的一种方法,并了解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及特性。

【预习重点】

1.了解理想气体物态方程,知道理想气体的等温及绝热过程特征和过程方程。 2.预习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的定义,进而明确二者之比即绝热指数的定义。 3.认真预习实验原理及测量公式。 【实验目的】

1.用绝热膨胀法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2.观测热力学过程中状态变化及基本物理规律。

3.了解压力传感器和电流型集成温度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及特性。

【实验原理】

理想气体的压强P、体积V和温度T在准静态绝热过程中,遵守绝热过程方程:PV等于恒量,其中是气体的定压比热容CP和定容比热容CV之比,通常称=CP/CV为该气体的比热容比(亦称绝热指数)。

如图1所示,我们以贮气瓶内空气(近似为理想气体)作为研究的热学系统,试进行如下实验过程。

(1)首先打开放气阀A,贮气瓶与大气相通,再关闭A,瓶内充满与周围空气同温(设为T0)同压(设为P 0)的气体。(2)打开充气阀B,用充气球向瓶内打气,充入一定量的气体,然后关闭充气阀B。此时瓶内空气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等待内部气体温度稳定,即达到与周围温度平衡,此时的气体处于状态I(P。 1,V1,T0)(3)迅速打开放气阀A,使瓶内气体与大气相通,当瓶内压强降至P0时,立刻关闭放气阀A,将有体积为ΔV的气体喷泻出贮气瓶。由于放气过程较快,瓶内保留的气体来不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可以认为是一个绝热膨胀的过程。在此过程后瓶中的气体由状态I(P1,V1,T0)转变为状态II(P。V2为贮气瓶容积,V1为保留在瓶中这部分气体 0,V2,T1)在状态I(P1,T0)时的体积。

(4)由于瓶内气体温度T1低于室温T0,所以瓶内气体慢慢从外界吸热,直至达到室温

图1 实验装置简图

- 1 -

。从T0为止,此时瓶内气体压强也随之增大为P2。则稳定后的气体状态为III(P2,V2,T0)状态II→状态III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容吸热的过程。由状态I→II→III的过程如图

5.1.2所示。

图2 气体状态变化及P-V图

I→II是绝热过程,由绝热过程方程得

 PV11PV02 (1)

状态I和状态III的温度均为T0,由气体状态方程得 PV11PV22 (2) 合并式(1)、式(2),消去V1,V2得

lnPln(P1lnP01P0) (3) lnPlnPln(PP)1212由式(3)可以看出,只要测得P0、P1、P2就可求得空气的绝热指数。

【实验仪器】

一、FD-NCD-II型空气比热容比测定仪

本实验采用的FD-NCD-II型空气比热容比测定仪由扩散硅压力传感器、AD590集成温度传感器、电源、容积为1000ml左右玻璃瓶、打气球及导线等组成。如图3、图4所示。

- 2 -

图3 FD-NCD-II空气比热容比测定仪

1.充气阀B 2.扩散硅压力传感器3.放气阀A 4.瓶塞5.AD590集成温度传感器6.电源7. 贮气玻璃瓶8.打气球

图4 测定仪电源面板示意图(II型面板与该图示相同)

1.压力传感器接线端口 2.调零电位器旋钮 3.温度传感器接线插孔

4)

- 3 -

(详见图

4.四位半数字电压表面板(对应温度) 5.三位半数字电压表面板(对应压强)

1.AD590集成温度传感器

AD590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温度传感器,测温范围为-50˚C~150˚C。当施加+4V~+30V的激励电压时,这种传感器起恒流源的作用,其输出电流与传感器所处的温度成线性关系。如用摄氏度t表示温度,则输出电流为

IKtI0 (4)

К1μA/˚C 对于,其值从273~278μA略有差异。本实验所用AD590也是如此。AD590输出的电流可以在远距离处通过一个适当阻值的电阻R,转化为电压U,由公式=U/R算出输出的电流,从而算出温度值。如图5。若串接5KΩ电阻后,可产生5mV/˚C的信号电压,接0~2V量程四位半数字电压表, 最小可检测到0.02˚C温度变化。

2.扩散硅压力传感器

扩散硅压力传感器是把压强转化为电信号,最终由同

轴电缆线输出信号,与仪器内的放大器及三位半数字电压

图5.1.5 AD590电路简图

表相接。它显示的是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大于容器外环境大气压的压强差值。当待测气体压强为P0+10.00KPa时,数

字电压表显示为200mV,仪器测量气体压强灵敏度为20mV/KPa,测量精度为5Pa。可得测量公式:

P1=P0+U/2000 (5)

其中电压U的单位为mV,压强P1、P0的单位为105Pa 二、气压计

该气压计用来观测环境气压。 三、水银温度计

【实验内容】

1.打开放气阀A,按图4连接电路,集成温度传感器的正负极请勿接错,电源机箱后面的开关拨向内。用气压计测定大气压强P0,用水银温度计测环境室温T0。开启电源,让电子仪器部件预热20分钟,然后旋转调零电位器旋钮,把用于测量空气压强的三位半数字电压表指示值调到“0”,并记录此时四位半数字电压表指示值UT0。 2.关闭放气阀A,打开充气阀B,用充气球向瓶内打气,使三位半数字电压表示值升高到100mV~150mV。然后关闭充气阀B,观察UT、UP1的变化,经历一段时间后,UT、UP1指

- 4 -

示值不变时,记下(UP1,UT),此时瓶内气体近似为状态I(P。注:UT对应的温1,T0)度值为T.

3.迅速打开放气阀A,使瓶内气体与大气相通,由于瓶内气压高于大气压,瓶内∆V体积的气体将突然喷出,发出“嗤”的声音。当瓶内空气压强降至环境大气压强P0时(放气声刚结束),立刻关闭放气阀A,这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状态变为II。

4.当瓶内空气的温度上升至温度T时,且压强稳定后,记下(UP2,UT)此时瓶内气体近似为状态III(P。 2,T0)

5.打开放气阀A,使贮气瓶与大气相通,以便于下一次测量。

6.把测得的电压值UP1、UP2、UT(以mV为单位)填入如下数据表格,依公式(5)计算气压值、依(3)式计算空气的绝热指数值。

测量值/mV 状态 I 状态III 计算值 P/ 105Pa UP1 UT UP2 UT p0 p1 p2 

7.重复步骤2-4,重复3次测量,比较多次测量中气体的状态变化有何异同,并计算。

【注意事项】

1.实验中贮气玻璃瓶及各仪器应放于合适位置,最好不要将贮气玻璃瓶放于靠桌沿处,以免打破。

2.转动充气阀和放气阀的活塞时,一定要一手扶住活塞,另一只手转动活塞,避免损坏活塞。

3.实验前应检查系统是否漏气,方法是关闭放气阀A,打开充气阀B,用充气球向瓶内打气,使瓶内压强升高1000Pa~2000Pa左右(对应电压值为20mV~40mV),关闭充气阀B,观察压强是否稳定,若始终下降则说明系统有漏气之处,须找出原因。

4.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是放气要进行的十分迅速。即打开放气阀后又关上放气阀的动作要快捷,使瓶内气体与大气相通要充分且尽量快地完成。注意记录电压值。

- 5 -

【思考题】

1.本实验研究的热力学系统,是指那部分气体?在室温下,该部分气体体积与贮气瓶容积相比如何?为什么?

2. 实验内容2中的T值一定与初始时室温T0相等吗?为什么?若不相等,对有何影响?

3.实验时若放气不充分,则所得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若放气时间过长呢?

【讨论】

在上面的实验中,环境温度 (室温)假设为是恒值。瓶中气体处于室温不变的情况下而得出测量公式(3)。实际测量中,室温是波动的,高灵敏度测温传感器观测时(如本实验所用的AD590,温度每变化0.02˚C,电压变化0.1mV),这种变化很明显。那么,P1 ,P2 值短时间内不易读取。

为了得出更细致的测量公式,让我们再回顾瓶内气体状态变化过程:

1,T0)设充气前室温为T0,充气后,瓶内气体平衡时室温为T0,气体状态为I(P1,V,等容吸热瓶内气体平衡时室温为T0,放气后,绝热膨胀,气体状态为II(P0,V2,T1),其中V2为贮气瓶容积,V1为保留在瓶中这部分气体在气体状态变为III(P2,V2,T0)

状态I(P1,T0)时的体积。瓶内气体状态变化为:

1,T0) II(P I(P1,V0,V2,T1) III(P2,V2,T0)

I→II是绝热过程,由绝热过程方程得

 P1(V1)PV02

绝热膨胀

等容吸热

I、 III两状态,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P1V1nRT0 P2V2nRT0

n为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的普适常数

合并上三式,消去V1、V2得

0)ln(P1P  (6) 2T0)ln(P1T0P由式(6)可知,只要测得P1、P0、P2、T0、T0就可求得空气的。很显然,用现有仪器

只能得出T0、T0的粗略值,那么用公式(6)将毫无意义。为了得出温度的较精确而直观值,需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1.定出测量公式(4)中的具体值;2.把温度传感器改装成为真正

的数字温度计。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