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汽车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期中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

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期中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期中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

粤教粤科版4年级上册期中小学科学试卷(含答案)

(答卷时间40分钟,全卷100分) 总分 题号 得分 评分员 一 二 三 四 一、填空。(每空 1分,共30分)

1. 植物的果实和( )成熟后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生长。通常情况下,( )传播到远离母体的空间里,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

2.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 ,经过几次蜕皮后逐渐成熟并吐丝( )。经过( )天,( )在茧里发育成( )。( )破茧而出后,雌蛾与雄蛾交配、然后产下( )。

3.卵生是一种普遍的动物繁殖方式。( )、( )、( )、 ( )、鸟类等大多数种类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

4.鸟的繁殖过程包括( )、( )、( )、( )、( )、育雏等一系列行为。

5.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观察矿物质的特征。例如,将矿物在白色无釉瓷板上摩擦,观察( )的颜色;用( )矿物,观察它的( );将矿物分别与玻璃、金属物品和蜡块比较,观察其( )。 6.花岗岩中常有( )、( )和( )等矿物。

7.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铁、铜等金属制品,其原料就是从( )、( )等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8.花岗岩的颜色是( )色,有较粗的( ),很( )。 二、选择题(每小题 3分,共24分) 1.蚕的生命是从( )开始的。 A.幼虫 B.卵 C.蛾

2.利用植物的种子繁殖后代的是( )。 A.番茄 B.柳树 C.马铃薯 3.靠风来传播种子的植物是( ) A.椰子 B.蒲公英 C.樱桃

4.靠小鸟或其他动物来传播种子的( )。 A.车前草 B. 松子 C.睡莲

5.用手触摸岩石,我们感觉表面的( )。 A.颜色 B.纹理 C、粗糙程度 6.有多种深浅不同的颜色的是( )。 A.云母 B.长石 C石英 7.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A.将岩石加热后,迅速放进水中冷却,然后在加热,冷却,反复多次,岩石会碎裂。

B.岩石互相碰撞、摩擦后不会碎裂。

C.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不会是岩石碎裂。 8.石墨在生产和生活中可用于( )。 A.铅笔 B.眼镜 C.磷肥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24分) 4.刚孵出来的蚕宝宝很像蝴蝶。 ( )

5.鸡不是通过产卵的方式来繁殖后代的。 ( )

6. 在东北著名的鹤乡—扎龙自然保护区,美丽的丹顶鹤常常在春季翩翩起舞。它们通过洪亮的叫声、优美的舞姿等方式来传递情感。 ( ) 7.羊通过卵生来繁殖后代。 ( )

3.将岩石制成标本,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常见的岩石。 ( ) 4.敲打岩石时,不用带上护目镜,很安全的。 ( ) 5.石英乳是白色,半透明或透明状,硬度不大。 ( )

6.由坚硬的岩石变为松软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 ) 四、正确的写出蚕一生中的四个时期。(8分)

————— ————— ————— —————

五、简答题。(14分)

1.举例说明矿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7分)

2. 鸡和猫繁殖后代的方法有什么不同(7分)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中调研卷

参 一、填空 1. 种子 种子

2. 幼虫 结茧 10-15 蛹 蛾 蚕蛾 蚕卵 3. 昆虫 两栖类 爬行类 鱼类 4. 求偶 筑巢 交配 产卵 孵卵

5. 痕迹 手电筒照射 透光度 光泽度 6. 石英 云母 长石 7. 铁矿 铜矿 8. 浅灰 颗粒 硬 二、选择题

1. B 2.A 3.B 4.B 5. C 6.A 7.A 8.A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四、正确的写出蚕一生中的四个时期。

五、简答题。

1.石墨可以制作铅笔;石棉制作石棉瓦;石英应用在眼镜上;磷灰石可以生产硝磷酸肥。

2.尽管都是有性繁殖,前者是卵生,后者是胎生,前者是通过受精卵在体外经过一定的温度恒温孵化,后者在母体中通过受精卵发育成成熟个体分娩出来。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上第四单元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第23课《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5课。本课活动是让学生通过简易的电路检测器判断身边的材

料中哪些容易导电,哪些极不易导电,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让学生了解电的重要用途以及如何安全用电。

本课共由2个活动组成。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主要是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了解导体与绝缘体;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身边常见的物品的导电性,判断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活动2“安全用电”是让学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认识到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知道什么是安全用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接触导电这方面内容,但认识的层次比较浅显,而且对材料的认识也不会涉及导电性能上。经过前一节课的操作使用,学生已经能很熟练地使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也能容易理解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能。学生在进行检测的时候,如果提供检测物品是两种或以上材料构成的物品,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从材料上去检测,因此需要强调检测的某种材料,不是具体物品,建议直接提供单种材料的物品。

学生对交流电、高压电等的名词会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由于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在交流“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内容时,学生想到的内容可能并不多, 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加以分析,以此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如何安全用电。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

不易导电。

2.能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导电性能。 3.能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4.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5.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2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通过使用电路检测器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检测,判断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课件等。

学具准备:简易电路检测器、不同材料的物品(含木材、金属、塑料、布纤维等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小组实验时,电路出现故障后正在用电路检测器,琪琪拿着一根导线说应该剥去导线两端的塑料外皮露出金属芯。

问题:塑料不能导电吗?

交流:对波波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任务:用简易电路检测器检测导线的塑料外皮和铜芯,以及各种身边常见物体的导电性。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什么物体可以导电出示:导线实物和放大图。

提出:导线由金属芯、塑料外皮组成。金属芯外面包裹着一层或数层的塑料。 问题:将未剥开两端塑料外皮的导线直接接入电路,灯泡能发光吗? 交流:从导线中的金属、塑料两种材料是否容易导电方面进行讨论。

任务:将木块、金属、塑料等材料分别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

提示:可以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容易导电的属于导体,极不易导电的属于绝缘体。

要求:每个材料的检测至少两次,检测一次记录一次。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检测,了解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

汇报:根据实验结果将不同的材料分别归类,找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评价:根据学生是否能正确检测并判断进行评价。 2.活动2:安全用电

出示:使用电的场景和用电器的图片。

提出:电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电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轻松地按一下开关,就可以看电视、听音乐、烹饪食物……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流电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我们使用不当,就有触电危险,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而高压电更是具有危险性,更加需要注意。

出示:教科书中的两个场景图。 问题:为什么要按照图上的做法呢?

交流:能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讨论。任务:说一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安全用电?

要求:完成学生活动手册内容,对图示的5种不同的用电情境进行判断,并说出理由。 交流:能进一步从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方面进行判断。评价:根据是否判断准确进行评价。

拓展:阅读历史故事“富兰克林与避雷针”。

要求:了解富兰克林这个科学家研究、设计和发明避雷针的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23课 导体与绝缘体

木材 塑料

极不易导电: 绝缘体

陶瓷 布纤维橡胶 ……

导电性能

金属 水 ……

容易导电:导体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0课岩石与矿物教案教学设计

第10课《岩石与矿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3课。本课以花岗岩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等方法探究花岗岩颗粒的组成,从而初步感知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并获得观察矿物表面特征的技能。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花岗岩里的小颗粒”、活动2“岩石里的矿物”三个教学环节。教科书以“卡通人物妍妍在建材店里发现花岗岩中有不同颜色的颗粒”的熟悉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花岗岩的物质组成。活动1主要引导学生观察花岗岩断面中不同颗粒的特征,并通过观察

和讨论,知道花岗岩敲成小碎石后成分不变,还是花岗岩。活动2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观察石英、云母和长石等矿物的表面特征,并推测组成花岗岩的颗粒是什么矿物,从而知道花岗岩是由多种矿物组成。

二、学情分析

在前2节课观察和认识岩石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和描述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他们认识了花岗岩等常见岩石,并留意到有些岩石的颗粒组成有多种类型。例如,花岗岩里有不同颜色的颗粒。不少学生对这些颗粒是什么物质非常感兴趣。这些为本课的探究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知识和经验有限,他们在这方面的探究技能还需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例如,敲开花岗岩而观察花岗岩的断面能更有效地观察和了解花岗岩里不同颗粒的特征,但由于年龄特点,学生会很急着动手敲开花岗岩一探究竟,而忽略安全问题。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才进行活动。另外,在探究云母、长石和石英等常见矿物的特征时,对于观察和比较各种矿物条痕和光泽方面,学生觉得很陌生,也不好理解,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指导和讲解。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还是比较依赖具体的事物,因此在探究各种岩石的光泽时,教师要提供铁片、玻璃片、蜡烛块等不同光泽的物体作为辨别岩石光泽的参照物。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岩石由矿物组成,各种矿物具有不同的特征。

2.知道岩石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岩石的物质没有改变。

3. 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利用多种方法观察矿物的表面特征。4.对探究自然界中的矿物产生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观察常见矿物的表面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观察矿物的条痕是辨识矿物的可靠方法之一,观察和描述矿物的光泽。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花岗岩、布袋、锤子、护目镜、三种常见矿物的标本(云母、石英、长石)、铜钥匙、放大镜、手电筒、表面磨光的铁片、玻璃片、蜡烛块、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图。

讲述:妍妍和琪琪经过一个建材商店。妍妍被花岗岩断面的不同颜色颗粒吸引住了,她非常好奇。

问题:花岗岩中不同颜色的颗粒是什么?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简单交流自己的想法。媒体:出示本课课题《岩石与矿物》。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花岗岩里的小颗粒

提出任务:花岗岩里都有哪些颗粒,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1)问题:怎样观察花岗岩里的颗粒?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结:因为断面的颗粒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更能反映颗粒本身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把花岗岩敲开,用放大镜观察断面的颗粒。

媒体:课件展示如何敲开花岗岩及如何做好安全措施。

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带好护目镜、把花岗岩装入布袋再敲开花岗岩,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各种颗粒的特征,并把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任务1”中。

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观察后的发现,各组互相质疑、补充。

小结:花岗岩里主要有三种颗粒:第一种是黑色颗粒,片状,反光能力较好,用力推挤会分层;第二种是肉红色的颗粒,长条形,不透明,反光能力较差;第三种是乳白色、半透明或半透明的颗粒,反光能力较好。

(2)讨论:花岗岩敲成小碎石后,还是花岗岩吗? 交流:学生一边观察花岗岩碎石,一边思考回答。

小结:花岗岩敲碎成小碎石后还是花岗岩。因为它们的颗粒组成没有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

2、活动2:岩石里的矿物

讲述: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有很多种类。云母、长石和石英都是常见的矿物。 媒体:出示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矿物。

提出任务:花岗岩里的颗粒是不是这三种矿物呢?怎样观察、比较这些颗粒与云母、长石和石英等三种矿物的特征?

交流: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

小结:我们可以像观察岩石那样,利用各种感官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来观察矿物。例如,分别用眼、手、耳等多种感官直接观察,用铜钥匙刻画不同的矿物来观察它们的硬度情况。另外,人们还常利用手电筒观察矿物的透明度,用金属、玻璃和蜡块等比较观察矿物的光泽,还将矿物在无釉白瓷上摩擦观察矿物留下的条痕颜色等。

媒体:分别展示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条痕颜色等的操作方法。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三种矿物的特征,并初步与花岗岩里的三种颗粒的特征进行比较,同时提醒学生将观察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任务2”中。

交流:各组学生汇报三种矿物的观察后的发现,并初步推测花岗岩里三种颗粒是什么物质的。

小结: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云母、长石和石英三种矿物各有其特征,它们分别与花岗岩里的黑色颗粒、乳白色颗粒和透明颗粒的特征很相似。

讲述:地质学家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花岗岩里的三种主要颗粒进行鉴定,发现这三种颗粒分别就是云母、长石和石英。也就是说,花岗岩主要由云母、长石和石英等三种矿物组成。

(三)总结与拓展

问题: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做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交流: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拓展:矿物的种类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了解更多岩石的组成和更多矿物的特征。

媒体:出示各种矿物的图片。

七、板书设计

第10课岩石与矿物

1.观察和描述矿物的表面特征:颜色、形状、硬度、条痕、光泽、透明度等

2.花岗岩由云母、长石和石英等多种矿物组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