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1年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申报评审表
申报人姓名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课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多种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从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绚丽多姿的校园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学校文化核心价值的打造,到学校每一处场所的文化理念,到每个教室的文化理念,再到学生的各种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从而打造了一个从整体到局部,从环境到人文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为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整体展示打造了一个平台。 本人承诺,申报评选的科研成果,是本人完成的作品,因抄袭或剽窃造成的一切后果,由本人自负。 申报人签名: 刘佃堂 董秀平 高丰利 郭兆武 专家评审意见 一 审 二审 刘佃堂 董秀平 高丰利 郭兆武 临朐县八一希望小学 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西沂山村 校园文化研究与实践 联系电话 邮编 3798161 262624 性别 男 职称职务 教师 成果简介一 二 三 四 原创性声明奖次 签名 奖次 一 二 三 四 签名
临朐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lq08021校园文化研究与实践
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精神文明呈现出许多与现代物质文明相适应的时代特征。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是信息化、现代化、文明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全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变化,年轻一代更追求个性的发展,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及大影响了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校的文化气氛、文化环境、多种文化活动以及大多数人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对学校内的成员,尤其是学生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凝聚人心,增强学校的凝聚力;能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其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等等。因此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3.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容易接受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新潮”事物,因而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带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我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势在必行。 二、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指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环境建设等;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校园内的精神财富,即校园的知识、思想、艺术、道德、制度及校园的风尚和行为习惯。
狭义的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学校文化的特性:一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二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三学校文化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四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学校文化的功能:一学校文化具有导向功能;二学校文化的凝聚功能;三学校文化的规范功能。
一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二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三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四、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素质,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3.美学理论依据:
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更合理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2.特色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的研究;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发展关系的研究;
4.班级文化建设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 5.教师、学生在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发挥的研究;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建立起符合教育规律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即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形成人文性较强的校园文化。
2.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内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 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基本规律,并产生一定数量的理论成果,包括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定位于行动研究,即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教师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同时还将综合运用以下一些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的论文,把研究过程作为反思过程,以不断深化研究。
2.比较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本校的研究与其他同层次的学校进行比较,于比较中找出异同点,探索课题研究的深化的切入点。
3.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师生座谈会了解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确定正确的方向。
七、研究的措施:
1.加强学习,提升理念。将及时收集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文章,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把握课题研究的动向。引导他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认识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主动、自觉地投身到课题研究之中。
2.组织活动,加强实践。我们将围绕课题,组织有关的研究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原则: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几原则
学校是社会的育人之地,必然要体现社会要求的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管理规律,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具共性。由于学校类型不同,发展历史和
所处地域环境不同,校园文化的内部规划和建设内容又有各自的特性。这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具体体现在既要把握时代特征,又要突出本校特色。
2.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原则
学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文化、精神文化都有一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都在互动互变。
3.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要把师生员工看作是学校生活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只有把主体性与主导性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参与建设中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
4.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原则
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对外界的一切不健康的文化有意识排斥,对社会文化的精华有意识吸取。学校如果采取封闭管理,开放办学,实质上是一种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理论的应用。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试点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1月。 ①、形成课题方案。
②、组建课题研究专门小组等。筹备课题研究经费。 ③、广泛收集师生意见,分析调查现有校园文化建设情况。 ④、上报教委有关职能部门寻求支持。
2.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7月
①、对校园进行绿化、净化、美化、教育化。校园文化景观在设计上要体现老子教育思想、审美情趣,校园的风貌,办学传统,办学特色,要蕴含丰富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②、开展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活动。每学期要求对教室进行精心布置,进行美化,同时张贴管理制度,开设学习园地、芳草地等栏目。
③、确立学校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抓学风、教风、校风、班风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的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
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2月。 ①撰写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②总结研究成果,并在学校作研究讲座。
③评价研究成果,并在全校推广
十、课题组成员: 组 长:周世武 副组长:刘佃堂 高丰利
参与研究人员:郭兆武 汪孝禄 赵丰顺 陈加战 汪孝明 袁世国 陈兆峰
十一主要研究成果 (一)、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1.校园文化建设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子系统。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学校常规管理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显示着重要地位。学校从两个文明建设着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在学校硬件设施上,遵照整体性原则、高品位原则、参与原则对校园进行建设、装修,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文化,既有它自己鲜明的个性,又反映着社会的烙印。围绕“相得益彰”这个宗旨,先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计划,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实施。
高品位原则。校园文化是一种美学建设。提高品位,形成特色,使学校成为美的环境,美的感受,美的意境,美的熏陶的学府。因此在具体布置和落实时,一是注重高标准,高品位;二是要做到三精,即内容精要,设计精心,制作精良;三是要达到“五性”,即艺术性、知识性、思想性、整体性,实用性。
参与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圣生齐动手,发挥集体、个人,家长及各方面的积极性。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现在环境整洁,优美,秩序井然,生机盎然,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教育功能。构建了四园(学园,花园,乐园,家园),三化(校园园林化,环境育人化,行为规范化)的校园文化模式。
2.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1) 学校大门外校会、学校名称醒目。
(2) 校门内奋进的塑像
(3) 学校走廊绿树环绕
(4)植物园周围,爱护花草树木格言
(5)走廊两边宣传栏,学生作品,校长寄语
(6)学校走廊两边的墙壁文化
(7)学校石头文化
(8)每排教室前悬挂的名人、名言、古诗词、绘画、《弟子规》等
教室内环境
(1) 每个教室内悬挂名言、警示语
(2) 教室内别具一格的三表
(3) 教室内异彩纷呈的板报
(5)办公室内警示语
综合区环境
(1) 在醒目的地方标校风,教风,学风。
拥军爱国,团结守纪;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2) 设计富有本校特色的校徽。
(二)绚丽多姿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主人心态的反映,而要确保校园向健康的方向向上发展,并有效地作用于人们的心态文化,对物态文化的规范化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从文化学观点来看,表层的器物文化,中间的制度文化,以及深层的心理观念文化,是不同层次的同心圆。因此,在建物态文化同时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文化是校园之魂。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作为丰富学校发展内涵、促进各项工作、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来抓。学校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和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逐步构建起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统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格局。
1.丰富的载体建设,营造出优良的人文环境
在校园内,只要你随处走走,就会发现走廊文化、教室文化、植物园文化等如繁星闪烁,多姿多彩。
走近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闪闪红星映衬下的“八一”,体现了临朐县八一小学建校的特色。大门左边是醒目的学校名牌,由原县委王庆德书写。还有反映了我校学生最求上进,渴求知识、孜孜不倦的精神。
走进大门,“奋进”的塑像映入眼帘,体现了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劲头。学校走廊中间悬挂了两幅横竖,一幅上书: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一幅书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校走廊两边种植了百日红、樱花等观赏植物。第一排教室走廊上制作了宣传栏和文化栏,排列有序,有书画栏,校长寄语,校务公开,名言警句等栏目,分别用诗歌和绘画等形式,展示学生、教师的胸襟和力量源泉。
教室的后墙上,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班级精神语,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抒发理想抱负,每名同学都是作者,都是它的模范践行者,教室前边的文化橱里,摆满了各类书籍、杂志。
学校前排教室悬挂了醒目的校风校训:拥军爱国,团结守纪;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办公内,文化主题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反映了教师们的奉献精神。办公室的墙壁上,教师精神、工作职责、办公制度、“十不”行为细则等,具体而细微,严格而规范。
在众多的文化景点中,最吸引人的是该校的绿色文化。徜徉在博大、生机勃勃的校园里,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不管是草坪还是绿树,都有浓郁的文化风味。学校大门内左右两侧是我校的桃李园,种植了大量的桃树、杏树、李子树等,既寓意了桃李满天下,又给学生增添了一实践基地。学生在实践基地里徜徉,既学到知识,又增加了人生阅历。
学校的石头文化体现了学校的文化气息,学校共设置了8块文化石,在它们上面或书:“学海无涯”“书山有路”,或书:“希望”二字,或书:“天趣”“恬静”或书:“培桃”“育李”令人耳目一新,是最别具一格的文化风景。
2.教育教学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该校在抓教育教学管理中,把校园文化融如其中,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在育人中的主体地位。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理念,信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承诺,秉承“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敢于创新”的学校精神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从日常行为管理,到课堂教学,都努力渗透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抓教学常规落实,实行标准化管理,实现了“集体备课经常化、个人备课具体化、课堂教学艺术化、课外作业多元化、单元测试规范化、质量分析制度化”的目标。根据短板理论,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推行“三次”备课、“两案”教学,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对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发展性评价。立足课堂教学抓教研,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深入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法和学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注重对外交流合作,与潍坊实验小学结成联谊对子,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师生进行交流。
3.活跃的文体活动是最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
在临朐县八一学校,校园之声广播、宣传栏、国旗下讲话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三大平台,而丰富多采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活跃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学会感悟人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一个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学校成为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素质的摇篮,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每天早7:30左右,全校300多名师生整齐的排队进校。每周一都组织学生
开展升国旗、国旗下讲话仪式,增进学生的爱国热情。进入校园,不论你是朝夕相处的老师,还是初来乍到的陌生人,都会受到学生的亲切问候,“你好、老师好”之后,送给你的是充满自信、富有活力的微笑。学生每时每刻都呈现出温文尔雅、活泼自信、健康有礼、举止文的良好行为习惯,不存在打架斗殴、人等不良习惯。还是一些外校老师由发出感慨。
该校的各种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月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在六一儿童到来之际,还积极开展校园艺术节。术节分为两个板块,“书画比赛”给孩子尽情挥洒想象力的舞台,孩子们
六节艺了用明骂此
充满智慧的画笔绘出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精彩画卷,形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艺展演”活动更凸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文艺节目精彩纷呈。忘不了有洋溢着爱国情感的歌曲串烧《祖国,祖国,我们爱你》,忘不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诵读演唱《虫儿飞》,也忘不了俏皮可爱的表演合唱《儿童团歌》。这一幕幕别出心裁的表演印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此外,还先后组织了“班班有歌声”大型歌咏合唱比赛、冬季越野赛、清明节扫墓、广播体操及文明礼仪大赛、争当四个好少年活动、迎国庆书画展等各种少先队活动,让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遍地盛开的校园文化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如今的临朐县八一希望小学,校园环境洁净优雅,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师生着装整齐朴素,言行彬彬有礼,以及你追我赶、拼搏争先的学习工作场景,让人感奋不已。学校被评为山东省校园文化建设基地,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校园开发美化绿化先进单位,年年被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特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
活动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课改工作能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这将无疑是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有序健康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