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民谚识天气
千百年来,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形成了各地各具特色的气象民谚。这些气象民谚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多彩,人们运用它来预测天气和指导农事。至今,这些气象民谚仍有不少实用参考价值。
一、 民谚识阴晴
1、 \"春天猴儿面,阴晴随时变\"。意指春天的天气变化无常,或风和日丽,春光明媚;或阴雨连绵,冷风阵阵。
2、\"日出热辣辣,中午雨淋头\"。意指早上太阳过热,中午就会有雨下来了。(广西白州)
3、\"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下雨地方打雷,传到无雨的地方,人们虽然先听到雷声,但也多半是无雨或少雨天气。
4、\"打早打辣雾,尽管洗衫裤\"。秋冬季节有晨雾,则该日天晴。(广西白州)
5、\"三日风三日霜三日日头公\"。这句话反映了厦门冬季天气特点。三天刮风,三天降温,再三天就出太阳(太阳在厦门话中叫\"日头\")。这谚说明天气变化的周期有规律可循。(福建厦门)
6、\"冬至无雨一冬晴\"。意指冬至这一天的天气与整个隆冬天气及农事活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冬至这一天无雨,则整个隆冬多为晴天。(广东汕头)
7、\"吃过端午肉,坝上紧紧筑\"。意指过了端午以后,降雨天气将会增多,要提前做好预防洪涝的准备工作。(浙江杭州)。
8、\"乌鸦沙沙叫,阴雨就会到\"。 乌鸦对天气变化很敏感。一般在大雨来临前一两天就会一反常态,不时发出高亢的呜啼。一旦叫声沙哑,便是大雨即将来临的信号。
9、\"雀噪天晴,洗澡有雨\"。麻雀堪称\"晴雨鸟\"。若在连日阴雨的早晨,群雀叫声清脆,则预示天气很快转晴。夏秋季节,天气闷热,空气潮湿,麻雀便飞到浅水处洗澡散热。这预示未来一两天内有雨。
10、\"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这是因为天气久晴,空气中所含水份较少,尽管夜间降温,一般仍不会产生大雾。 如果突然出现了大雾,很可能是因为暖湿空气侵入,形成了平流雾,预示天气将转阴雨。相反,雨后空气中水份很充沛,但由于云层覆盖地热不易散发,晚上地面降温不显著,也不易形成雾。
二、 民谚识冷暖
1、\"大雁南飞寒流急\"。 大雁是预报寒潮的专家。当北方有冷空气南下时,大雁往往结队南飞,以躲过寒潮带来的风雨低温天气。
2、\"一日南风三日暴\"。意思是说,冬天刮南风气温回暖后,很快就会有冷空气南下影响。(江苏南京)
3、 \"布谷催春种\"。意指布谷鸟叫以后一般不会有强冷空气影响了,农家可以播种了。
4、\"夏有奇热,冬有奇寒\"。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
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
5、\"奇热必有奇寒\"。指入冬以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袭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如果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
6、\"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时段明显提前,则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现同样量级的严寒,也表明季节会相应提前,春天可能早来。
7、 \"早穿皮袄午穿纱,把着火炉吃西瓜\"。形容宁夏秋季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宁夏)
8、\"冬寒冷皮 春寒冻骨\"。说的是冬天气温虽低,但是寒而不冻;春天气温回升,但是春寒料峭,如果再遇\"倒春寒\",更是寒风凛冽彻骨。(福建厦门)
9、\"今朝日头乌云托,明朝晒坏乌龟壳\东闪西闪(闪:闪电),晒煞泥鳅黄鳝\"。意指炎热的天气连乌龟的背板都能晒裂,水中的黄鳝泥鳅也会晒死。(上海崇明)
10、\"二八月乱穿衣\"。意指冬末春初的这一季,正是气温变化幅度大、冷暖交替多的时期。
关于寒暖的谚语
寒暖的变化,是支配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子。但是它的支配作用,必定要通过风、云、湿度、气压等因子,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从天气的变冷变热,到天阴天晴,中间还存在一系列的复杂过程。换句话说,单看了寒暖变化,是不可能直接预告未来天气的。
又因为寒暖是每一个人不需要仪器、不需要推窗抬头,随时随地可以直接吸取的感性知识。也因为这点特性,人们对它的认识,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同是一阵风吹来,我感觉很暖,你可感觉还凉爽。
总之,因为寒暖变化在天气变化中不是直接的,而人们对它的感觉不统一,认识也就不够科学。所以,这类谚语的可靠性,比风或天空景象的谚语,差得多了。严格说来,这类谚语只是天气常态的叙述,不完全可能作为天气变化的预告。
* 热生风,冷生雨。(山西太原)
物体都是热胀冷缩,空气也是这样。空气热了,容积变大,同容积的空气,热的比冷的要轻些。地面上暖而轻的空气上浮,冷而重的空气自然要流过来补它的缺。这样就发生了空气的流动。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冷生雨”,是指由热变冷就要下雨的意思。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本地本来在热气团笼罩之下,天气很热,突然间北方的冷气团来了,于是在这两股气流的接触面上,冷气比暖气重,留在地面,我们感觉冷了;同时暖气团爬上冷气坡而上升,把地面的水汽带上去,因此而成云致雨。
还有一种现象,在盛夏的晴天,因为地面太热,气流上升,水汽凝结成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阳光不能下射,天气就变阴凉。不多久,从这云块下了倾盆大雨,天气便更凉爽了。
* 春寒多雨水。(《田家五行》论气候、福建清平潭《农家渔户丛谚》)
* 春冷连阴长。(江苏启东)
* 春寒雨涟涟。(江苏常熟)
春天是介于寒冬和酷暑之间的天气。在这时候,南方已是很热,北方还是很冷,而我们这温带地区,是北方冷气和南方热气相互接触最为频繁的地带。热空气来了,地面比它冷,下冷上热,所以天气稳定不变;冷空气来了,地面比它热,上热下冷,所以气流不稳定,产生对流运动,因而行云致雨。
* 黄梅寒,没竹竿;时里寒,井底干。(江苏常州)
长江流域的梅雨期大约在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都是气旋性降水。这种气旋是由于东北洋面来的冷空气和南方来的热空气冲突而成的。所以这时候,天气愈冷,表示冷空气愈盛,气旋也愈多愈强。黄梅过了,就是时里,正值盛夏之季,这时的雨量当然以雷雨为主。如果天气凉爽,对流微弱,就没有强烈的对流雨发生,岂不造成“夏寒绝流”的现象吗?
*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河北)
冬至起九,三九在冬至以后的第十九天至二十七天,这时候太阳斜射北半球,夜长昼短,地面积热最少,所以是全年最冷天气。夏至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故所谓三伏,正是阳历七八月之交,太阳高射北半球,昼长夜短,地面出热少而受热多,故天气最热。
* 数九不冷,来年看瘟。(山西宁武)
冬至以后的八十一天内,如果不冷,来年有瘟疫。当冷不冷,各种病菌就易于渡过冬
天,来年天暖,繁殖极易,所以要有瘟疫。
* 冬冷勿算冷,春冷冻煞尤。(浙江)
“尤”是小牛的俗称。以温度的实际数字讲,当然冬天比春天冷,但是冬天的冷,是大家提防在心上的,所以虽冷也不足为惧。春季天气本该暖和了,但是这时候,北方的寒冷气流可以使南方天气在短时间内冷到冬天那样程度。而这时的冷是在温暖之后出现的,大家思想没有准备,所以觉得格外冷了。
* 寒暑不登楼。(安徽阜阳)
大冷天和太热天,都不宜住在楼上。因为楼房比较通风,在孤立的楼房中,四周的障碍少,容易散热。如在楼下,一则四周障碍多,风力小;二则上面还有一层空间,对外有绝缘作用。(这好似人身上盖了一条棉被,棉被中间含着不少空气,使人体的热不易发散的道理相同)。所以,冬天的温度,楼下比楼上要高些。到了夏天,空气温度的高低,主要决定于阳光。楼上的屋顶曝晒在强烈的日光下,屋顶热了,屋顶以下的空间,自然也是很热的。至于楼下,受不到屋顶热力的直接影响,温度要比较低些,所以楼下是冬暖夏凉的。
* 日暖夜寒,河湖涸干。(广东)
* 早晚冷,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广东)
*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民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