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汽车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三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三文言文断句教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高三文言文断句教案

【篇一:高三文言复习之断句教学设计】

高三文言复习之断句教学设计

【故事导入】

一个在外地打工的儿子,给父母写了封信,结果,读过之后,母亲嚎啕大哭,其父则是笑了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封独特的信。(多媒体展示信的内容)如下:儿的生活好辛苦一点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钱

对此故事,由学生断出自己的理解,老师点评并得出结论:生活是一门艺术,言谈是一种技术,而在彼此交流中,断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文言断句(板书)。

(时间控制在2到3分钟)

断句历史传承中扮演的角色,从《三字经》中的“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就已经体现了它的启蒙作用,而在生活中,它有必不可少,因而,高考断句成了一种趋势,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动向。(幻灯片展示“考点解析”以及“基本题型”,为了强调它的重点性,由老师读出来)(大约1分钟)

【考点解析】

2015年,断句首次加入山东高考范围,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分值3分;全国卷-新课标Ⅰ从2014年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句读能力,分值3分。至2015年,山东卷、新课标Ⅰ、新课标Ⅱ、浙江卷、四川卷、重庆卷、广东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苏附加题均已出现断句题型,分值为3到6分不等。

【基本题型】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x处)

对于基本题型,有两点形式上需要学生注意,其一是,划线统一向右倾斜,不能左右参差不齐;其二,注意后面要求的限断几处,力求最佳得分。(这一环节,普通班强调一下,特色班可以忽略)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本文言文基本断句模式。

2.归纳、探究、总结断句方法。

【预习过程】

浏览知识链接并依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对山东的考题断句。

【学习过程】

检查预习情况,通过山东高考题来检验学生的断句水平,而后,由学生陈述自己的断句依据,以此引出我们断句先从课本做起。明确:学习断句,课本是最好的依托与凭借。这样既容易把握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的重视。

预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乃命太史卜斋三日”断句不清。断法一:乃命太史/卜斋三日。断法二:乃命太史卜/斋三日。学生之间解决争议,解决症结。教师总结:关键问题在于“命”,这是一个使令性动词,可以解释为“命令,让”,主语让宾语怎么样,通过判断主语为“君王”,接下来都是君王的动作,应该是主语让宾语太史做什么,当然是占卜,故而,第二种断法正确。

老师总结:看来,同学们在断句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该怎样断好句子呢,还是先从课本中的简单句子探究起来。让我们先来看这样的一段话(多媒体展示《六国论》首段)。 (秉承从课内到课外的原则,此时转入到【课本分析】环节,首先对课本内的语句进行分析,并以此得出方法结论。课本内的文言句子断句及其分析保持在20分钟左右。)

针对《六国论》首段,由学生直接有节奏地读出来,并且说出自己断句的依据或理由。学生可能会提到的依据:印象中的停顿(熟读成诵);凭借语感,肯定他的良好的语感的同时,进一步指出,“他的这种超强大的语感是最简单可行的,要得益于他平时的诵读训练和对文段的整体把握”,“师:可是有些复杂一点的句子仅仅凭借语感是无法准确解决的,那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还有的可能回答,有特殊的词,比如“曰”“也”,甚至可能会有同学想到主语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段文字的内容理解,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也即找到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主语?主语又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主要写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不是什么,是什么”“有的人的观点”“苏洵我的回答”,然后得出结论一:确定主语,通略大意。

师:谁能告诉大家,能够担任主语的词语有哪些?(由学生来回答)老师总结强调,能担

任主语的有名词和代词,其中,名词包含人名、地名、官职等等;代词主要为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余(表示“我”)、予,第二人称——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第三人称——彼、此、其、之(表示“他”)。

除此之外,有些特殊的名词,比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顷之”是一个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前后也会相应有断句,同时可以多媒体展示其他类似的词。

得出结论二:名词代词,主语来用

师:一个句子有了主语,那么这个主语做了什么事情呢?对于他所发生的谓语,我们要抓住什么?也即由什么词来担任谓语——生:动词。师:所以,我们在判断句子是否该断句的时候,还要看他的动作词语。

根据学案提供的两个例子,由学生找到里面的动作词语,很显然“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个句子中主语为“予”,谓语动词为“履披踞登攀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动作均由一个人发出;而另一个例句“哙

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中,我们会看到,动作较多,并且并不完全由一个主语发出,所以,不同主语,不同动作转换,一定要明确动作的发出者是谁,这都是帮助我们断句的依据。

得出结论三:寻找谓语,动作提示

师:除了寻找主谓语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辅助我们断句的呢?生:语气词(并列举一系列的词语)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者也”这样的语气词,也即虚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标志。

其实,古时候人们写文章是不用断句的,那么人们如何理解呢?虚词这个时候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勾连句子的作用,“之乎者也”就成了基本的标点符号。但是不是所有的“之乎者也”都要断开呢?

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分别举三个例子“古之学者必有师”“者”作“??的人”或表示间断停顿,不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不断;“生乎吾前”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不断。

得出结论四:标志虚词,可定句读

第五种方法比较简单,学生会直接就说出来,故略提即可“两人对话,曰云言白”

示例六七,可以针对具体例子,选取学生分析与探究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随意说说自己从这几个例句中找到的断句的特点,进行详细阐释。其中“名不正则言不顺”,朗朗上口,并且非常熟悉,可以直接高声读。

在几种方法探究的过程中,对于重点句子或难点,老师引导学生注意并分析。预计可能会出现的难点如下:

名词代词断句的情况,需注意名词代词做主语或宾语,做主语在前面断开,作宾语在后面断开。虚词要特别留意“者”“也”“乎”的特殊情况。动作词语,不同人不同动作。

【知识小结】

7种方法的总结:确定主语,通略大意;名词代词,主语来用;寻找谓语,动作提示;标志虚词,句读符号;两人对话,“曰云言白”;修辞、句式,辅助断句;固定结构,完美帮助

(2分钟,总结,屏幕展示,学生积累)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要抓住主谓宾,主语宾语可以省略,但是谓语绝对不会省略

【牛刀小试】

师:同学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纵使方法千百条,终究不过纸上兵,要想断得更准,做得更好,还要一番练习。我想,接下来我的这张小测试是不会难倒你们这把牛刀的。

由组长当堂发测试题,预计15分钟,考虑到上课发卷耗时,在上课前发到手里,方便及时拿出使用。

四个题,本着简易及故事性强并且兼顾高考的原则,由三个故事以及一个高考题构成,因山东题比较简单,故放在预习环节,三个故事分别为“肝肠寸断”“孔子赞文王”“鲤鱼跃龙门”,同时考虑到全国卷为未来高考方向,选了相对容易划分的2014全国1卷(2015较有难度)。

形式:做题(学生可以选取两个自己喜欢的做),小组讨论、寻找争议,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谈自己的理解和依据,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预计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肝肠寸断”中“部伍”()一词不知何意容易错误断为“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破其腹中肠皆寸寸断”中间断处学生可能会找不准,只要注意一点“抓住主语”,是谁破腹,是什么寸寸断,将会发现在“中”后断开非常合理。

“孔子赞文王”中“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千里”“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这两个可能会出现争议。“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千里”注意,“入”应为使动用法,是文王使这块土地划入到商纣的版图;“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注意前后主语都是“文王”,而只有第一句交代主语后我们才能判断后面的主语是谁,并且“仁哉文王”完全可以构成主谓倒装,例如,“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再如,“美哉,高青!大哉,高青!”

“鲤鱼跃龙门”中“即有云雨随之”,可能会有学生在“云雨”后面断开,要注意后面的句子“天火自后烧其尾”,主语,是“天火”,并且,“随之”是随着云雨,不能误解为时间词语。

“韩文篇”,“日导帝狗马”,可能会有在“帝”后面断开的,注意“导”,意为“引导,引诱”,那么,引诱皇帝做什么呢,要把皇帝所发出的动作连上,皇帝是个兼语,注意这一点,这类似于山东卷中的“乃命太史卜”。

总之,有争议才会有讨论,因此,课堂中的激情火花往往是在讨论中生成的。

【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了解了如何断句,方法很多,但最为主要的就是找好句子的主语,只有明确了主语,我们才能去判断它的谓语动作是什么。有了这样的方法,在凭借各位的预感能力,相信断句不是一件难事。

我们希望大家都可以像跳跃龙门的小鲤鱼一样,哪怕是经过重重磨难,只要不放弃,只要肯努力,成功就在不远方。

高三文言复习之断句

【考点解析】

2015年,断句首次加入山东高考范围,以选择题形式呈现,分值3分;全国卷-新课标Ⅰ从

2014年起,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句读能力,分值3分。至2015年,山东卷、新课标Ⅰ、新课标Ⅱ、浙江卷、四川卷、重庆卷、广东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苏附加题均已出现断句题型,分值为3到6分不等。

【基本题型】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x处)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本文言文基本断句模式。

2.归纳、探究、总结断句方法。

常见虚词

句首发语词:夫、盖、且、且夫、至若、若夫、岂(岂独)、初、唯、斯、今、凡、窃、请、

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断。

或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句尾语气词:者、也、矣、焉、耳——陈述句尾;乎、耶、与(欤)、邪(耶)——疑问句末尾;哉、夫——感叹句尾。其后断。

特殊情况:

1.“者”作“??的人”或表示间断停顿(如,古之学者必有师)或“者也”连用其后不断。

2.“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后不断。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知识链接】

常见的固定句式

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

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

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5、惟??耳(只是??罢了!)

表揣度的固定格式

1、得无??乎/耶/邪 (可译为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2、无乃??乎(耶) (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

3、??庶几??欤(??或许??吧?)4、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表疑问的固定格式

1、可得??欤2、孰与??乎3、如??何4、奈??何5、若??何6、何??焉为

7、何也(何??也)8、何哉(何??哉)9、何以???10、何所??? 11、何为??? 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1、何??之有2、何??为(何辞为 ?)3、不亦??乎(不亦说乎?)4、安??哉

5、无乃??乎(无乃不可乎?)6、得无??乎(得无异乎?)7、其??乎/也/耶8、况?乎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

1、与其??孰若(无宁) ??(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2、“不??,则??”、“不??即??”(可译为“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4、“非??则??”,“非??而??”,(可译为“不是??就是??”,“不是??却”。) 被动句式1、为??所? 2、受??于??3、见??于??

【自我预习】——高考回放

(山东卷)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教材探究】

【篇二:2014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断句 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民间小故事:

无 鱼 肉 也 好 无 鸡 鸭 也 好 每日 三 餐 青 菜 不 能 少

二、断句的方法: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

方法例析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上(刘邦)尝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三)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句首——夫 其 惟 盖 凡 窃 请 敬 ??

句尾——也 矣 耳 乎 哉 焉 耶 欤 ??

分句中——以 于 为 而 则 乃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子 曰 十 室 之 邑 必 有 忠 信 如 丘 者 焉 不 如 丘 之 好 学 也 夫 以 孔 子 之 圣 犹 须 好 学 今 人 不 可 不 勉 乎

(四)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这些句式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还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无乃??乎”,“得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五)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较多,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题分析

小试身手

方法总结

一、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二、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三、借助虚词断句。

四、借助句式断句。

五、借助修辞断句。

三、试题回放与拓展练习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2011广东卷)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四、作业

【篇三:高三总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附:教学设计如下

《文言文断句》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一、概述

本节课属于高三语文复习内容“理解浅易的文言文”第一大项“理解”中的第四点“理解并翻译句子”。主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用一个课时的时间通过考点解读、典例练习、题说思路、方法总结等步骤让学生在练和说中明确并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为下一阶段的文言文专题复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2、方法与过程:采用“释——练——说——结”复习模式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对象是高三年级的理科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厚,且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 2、高三学生已具备对浅易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断句已有一定的语感。 3、高三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可通过自主练习、交流、归纳来掌握解题技巧。

四、教学策略

1.以练习发现问题的教学策略:a.学生完成印发下去的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发现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一般方法;b.学生通过练习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总结策略:学生通过交流、说题,理清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并明确掌握断句的一般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教学ppt、打印的练习资源。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故事激趣:

据说古时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将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二.明确学习目标

本节课学习目标:归纳文言断句的方法,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三.复习模式

(一)释——-考纲解读

1、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有时又以断句作为考查的形式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发挥。因而,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可以达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目的。

2、题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二)练———典例练习

学生完成4则练习:选2010年北京卷和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等语段进行练习,并在学生做练习时提醒学生注意步骤。

明确步骤:(ppt展示)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第四步: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练习: 1、(2010年北京卷)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3、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4、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三)说———题说思路

学生说题前点明说题要求,学生说题后发现学生思路盲区、误区,适时记录点拨。 (四)结——-方法总结 1、语法结构断句; 2、修辞断句; 3、标志词语断句; 4、固定结构断句 四、布置作业

完成《尤溪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p66-p67中的相关练习。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侧重于学生是否掌握断句方法的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评价,课后主要通过完成一些巩固性的练习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还是看学生在练习中是否能准确运用各种断句方法。

八、帮助和总结

在练习环节结束后,学生可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并在组内先进行试说题,教师此时可进行巡班,参加到学生的讨论,从中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盲区、误区并加以指导。在“结”这一环节,教师也可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辅助的形式进行方法归纳。同量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巩固并强化学习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