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汽车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秋收的意义与特点

试论秋收的意义与特点

来源:百家汽车网
试论秋收的意义与特点

本文通过对湘赣边界秋收史的回顾与思考,阐述了这次的四个特点:一、对中国的独特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二、拥有独特的主、客观历史条件;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开端;四、无产阶级的自觉创新精神的典范,团结奋斗的楷模。

[关键词]湘赣边界;秋收;意义;特点

黄爱国(1955-),男,萍乡党校副教授,萍乡市党史学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杨桂香(1944-),女,萍乡市党史学会会长,原萍乡党史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刘善文(1935-),男,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江西萍乡337002)

1927年9月,和湖南根据八七会议的决定和的部署,在江西、湖北两配合下,共同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对中国有独特的历史性贡献和深远影响,开辟了中国的新时期,创造了中国史和国际主义运动史上在绝境中成功地挽救和发展的一个光辉范例。

在纪念湘赣边界秋收80周年之际,探寻此次的特点,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在中国现代史上的独特历史地位和贡献

湘赣边界秋收,在大失败后全国发生的三大中,论规模和当时国内外的影响,

不如南昌和广州。它在八七会议后三个月内湘鄂赣粤四省发生的20多次和此后大约一年间全国各地270多次武装中,规模和当时的影响,也不是最大的。然而,若论对中国的历史性贡献和深远影响,却没有哪一次武装能与它相比。这是湘赣边界秋收最显著的特点。

南昌、秋收和广州,使中国战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也由此开始了中国党地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曾经指出:“南昌、广州是失败了,秋收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的,也打了几个败仗,转移到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事实上,这些无论是胜利的还是失败的,都对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湘赣边界秋收的主要特点和它对中国的特殊的历史贡献及深远影响在于:它创造性地把战略退却和战略进攻结合起来,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胜利,对执行八七会议方针、挽救中国起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它是中国第一次打出党旗帜的,提出并正确地回答了挽救中国和夺取胜利的关键问题——的领导权问题,标志着完全意义上的党领导的战争的真正开始;它以为主力,把军事运动与民众运动相结合,在中建立政权,是“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马克思主义著名论断提出后的第一次全面实践,是“工农武装割据”的萌芽;它第一次在中国党领导下,把产业工人、农民、兵士和分子组织起来,以农村为战场开展武装,第一次显示了中国近代战争的主要特点;它组建了第一支由中国党绝对领导的“工农军”,湘赣边界从此成为中国人民的发祥地之一;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和红色政权,代表了中国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中国从此进入了以农村为中心、以土地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开始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道路;这次是中国党实现第一次战略大转移——全党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的开端;这次也是本人生涯的伟大转折——由群众运动的领袖转为统帅的开始。领导秋收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台的开端,是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开端,是思想产生的一个里程碑。

二、独特的主、客观历史条件,奠定了湘赣边界秋收的胜利

八七会议确定了对反动派实行武装反抗和土地的新方针。会后,武装在全国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据统计,仅在三个月内,爆发的秋收就有22次,但唯独湘赣边界秋收获得了胜利结局,“代表了1927年大失败后中国战争的发展方向”。此次的胜利首先是由赖以发生发展的独特的主、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湘赣边界的特点是它和湖南境内的湘粤大道(湘江沿岸湘北、湘中和湘南)相通,在中国中南部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特的地区整体。与这个地带连结的湘鄂赣粤四省,在鸦片战争以后,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集中而尖锐的典型地区。无论是旧民主主义,还是新民主主义,因而都曾以这四省为主要舞台。1926-1927年的大高潮,就是出现在这四个省。经过大高潮,这四省为土地战争的兴起和红色政权的产生,“准备好了红军的种子,准备好了红军的领导者即党,叉准备好了经过一次的民众”,因而被确定为发动秋收的区域。

湘赣边界和湘粤大道,由于处在四省的结合部,成了四省社会矛盾发展的交汇地带。它又是纵穿南北的陆地大通道的咽喉,在武汉与横贯东西的水上大通道直接相连,处于全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南北冲突、东西对撞的中心地带。也因为如此,这一地带成了湖南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交通最发达地区。这一切,使湘赣边界和湘粤大道成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与反动、与反较量最为激烈和尖锐的地区之一,不少影响全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出在这一地带。例如1906年12月爆发的萍浏醴,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序幕,成为辛亥的重大演习。曾经指出:“萍浏醴对后来的辛亥、北伐战争、大时期的湖南的农动、秋收都有很大的影响。”北伐战争最辉煌的胜利进军,湖南农动的高潮,正是在湘赣边界和湘粤大道上进行的。实行土地和武装反抗的方针,

是八七会议决定的。但八七会议之前湘中地区的农民便已勇敢地开始土地;而由武装自卫向武装反抗的伟大转变,在全国却是1927年5月由十万农军进攻长沙的战斗首先实现的。这次战斗,实际上是萍浏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也是湘赣边界秋收的预演。

与秋收形成的优越客观条件相适应,这一地带的主观条件更为优越。作为领导者的党。其力量以湘鄂赣粤四省为最强,湖南更是全国党员人数多、党组织分布最广的省份。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和以安源路矿为中心的湘东赣西是党组织的发祥地,也一贯是党的力量最雄厚的地方。特别重要的是,湖南的党组织是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直接领导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本人,当时是“八七紧急会议后

派赴湖南改组执行秋收的特派员”,改组后,他“事实上为湖南的中心”。他策划和领导所显示出的卓越见解和才能,当时就获得党内许多人的肯定和赞赏。当时主要领导人瞿秋白,在1927年9月28日政治局常委会上发言说:“我党有意见的要算泽东。”

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开端

湘赣边界秋收其所以能够对中国作出独特的历史性贡献,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中国的“自己的道路”。

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和武装的方针。大失败的教训表明,土地是挽救和发展的唯一出路.而土地必须由政权来执行,政权则必须靠杆子来建设和捍卫。土地、建设政权、武装斗争,都必须由党自己地领导,这些,对于共

产党来说,都是过去没有过的新课题,具体怎样做,要靠实践来解决。例如,八七会议确定土地方针后,只规定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但究竟怎样没收和分配土地,由谁来投收和分配,等等,并不明确。其他方面如政权建设、武装斗争也大都如此。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一个又一个层次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引向胜利。早年就说过:“理想固要紧,现实尤其要紧”,“理论上说得好,事实上做不到的”他都不赞同,因为“事实是当前的,是不能消灭的,是知了就要行的”。他在执行每一项具体实践任务的时候,都既看重“理论”,更看重“当前的事实”,都深入实际进行研究,了解真实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工作方针,抓住问题的实质。例如,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群众中已经臭了,得出结论是的旗子不能再打了,再打必定再失败。这是客观事实。可是,当时党却不顾这个事实,硬要继续打的旗子。吸取过去“素以为领袖同志的是对的”这一沉重教训,在这个关系到成败的大问题上,一再重申自己的主张,毅然丢掉的旗子,打出党的红旗。同样,在要不要没收地主全部土地的问题上,能不能单纯依靠农民的问题上,是不顾条件实行全省同时还是集中力量、缩小区域等等问题上,当他与湖南的意见和的主张相悖的时候,他都以“当前的”、“不能消灭的”铁一般的事实为依据,抓住问题的实质,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大无畏精神。在教育、组织工作和领导斗争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使之卓有成效。例如,在建设中,为了使思想教育、组织工作更加有效,保证战争的胜利,决定把支部建在连上。在组织工作这个环节上,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的指挥机关不是如指示的设一个,而是设前委和行委共两个。的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在三湾改编时将一个师缩为一个团,撤换了不适宜指挥的指挥人员,等等。在领导斗争这个环节上,审时度势,及时停止长沙、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果断地决定撤退到农村山区。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勇于坚持实事求是,多谋善断的领导特色,使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时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非常出色和成功。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秋收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

—开始寻找中国特色的道路的阶段。这种结合,当时在全国各地的武装中都在进行,但只有在湘赣边界秋收的过程中,这种结合才获得极大成功,这次,因而成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里程碑。

四、无产阶级创新精神的典范.团结奋斗的楷模

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无产阶级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秋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入了新阶段,使无产阶级的自觉性、创造性提高到了新的境界。这种自觉的创新集中到一点,就是开辟中国胜利的道路。这是中国党在大失败后面临的最大的历史性课题。在秋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的领导者到一般的参加者,也许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进行的是开辟中国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但是,他们主动地发动这次,遇到并解决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具体实际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开了个好头。湘赣边界秋收和随之建立的井冈山根据地把战略退却和战略进攻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湘赣边界秋收正是开辟这条道路的开端。

大失败后全国各地发生的数以百计的武装,和由这些而产生的根据地。是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而湘赣边界秋收和由此创建的井阿山根据地,则是这一伟大奠基工程的先导和砥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秋收和井冈山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台,同样需要秋收中那种敢于创新、团结奋斗的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