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汽车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读《学校管理实话》的收获与感想

读《学校管理实话》的收获与感想

来源:百家汽车网


读《学校管理实话》的收获与感想

龙城高级中学马建明

《学校管理实话》是华东师大教授陈桂生《教育实话》、《师道实话》和《德育实话》中的一部,作者针对学校管理中的现象,甚至是很多人奉为经典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出了自己的“实话”。我读这本书,犹如提醐灌顶,深深陷入反思,收获与感想颇多。

收获有以下几点:

1、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教育理论认识得到了提升。

陈教授在书中引经据典,教给读者不少教育理论知识,使我受益非浅。 书中讲到学校管理的历史发展分析,使我认识到了学校管理的演变趋势,由以往的经验管理与家长制管理转变到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将进一步向以人为中心的更带有民主色彩的管理体系发展,并了解了各种管理体系的特点、优势与弊端。

书中关于教学组织的论述,不但使我清楚了历史上的两次教学组织结构的重大变革是从古代非制度化的教学组织(个别教学)向近代制度化教学组织(班级上课制)的变革,从单一教学组织到多校化教学组织的演变,而且促使了审视到了到今天各种教学组织的形态与优缺点。

书中班级民主管理方面的理论,使我认识到民主管理的历史渊源和必要性,书中提到的乌克兰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关于“学生集体”才是教育主体的分析,使我悄然大悟。

书中关于学校“自我保存”与“自我更新”的理论和辨析,使我对教育(教育工作)本身有了本质性的了解,其中马克思对非物质生产(精神劳动)的两种情况的论述,使我领悟到教育作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劳动,它是个体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的专门领域,它不是塑造个人身体或精神的某一方面、几个方面,而是从多方面全面塑造人的复杂过程。

1 / 4

书中关于探求教育革新模式的论述,让我了解了世界各地探求教育革新的历史与取得的成果,其中尤以援引让·托马斯在《世界重大教育问题》中的论述最为中肯。

还有诸如“学校管理引论”、“三种典型的学校价值观念”、“制度化教育”等方面的引论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

2、对现阶段我国学校管理的现状有了初步认识。

读完《学校管理实话》,我也跟随作者的指引对我国现阶段学校管理的状况有了一个相对笼括地了解。

现阶段,我国学校管理的主体模式是规范管理的初级阶段,正在向规范管理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阶段发展,但总体上还参差不齐,经验管理、家长制管理的痕迹还或多或少地普遍保留着,迢越规范管理的尝试也有一些(例如书中提到的上海的打虎山第一小学的例子),但却是履步维艰,教育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已经确立并逐步完善,市场机制逐步引入学校,而传统学校的管理导致了对学校的集权和垄断,导致了学校中的教育资源在运营和配置时排斥市场机制,导致了学校的低质低效,漠视了社会和家长的教育需求,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二是现行的校长负责制虽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率和质量,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但是,它现在已经不太适应新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环境,日益显露其弊端。首先,从理论基础看,校长负责制的理论基础是列宁的“一长制”,如果“一长制”把握不好,就会产生的倾向,导致校长独揽学校管理大权。其次,校长负责制由于过分强调领导者的作用,导致了学校对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治回应”,使学校成为上级组织的附庸。再次,在学校内部,校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流于形式,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人员无法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从而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校长负责制缺乏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和监督机制,不利于扩大学校和社会的联系,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2 / 4

从以上对目前学校管理的现状分析,无论从学校的外部环境,还是从学校的内部环境,都需要对中小学进行学校管理改革。

3、对目前学校管理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反思。

书中提到了许多学校管理中的现象,进行了漫议,特别是对其中一些教育格言的论述最能引人反思。例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应当是教育家”、“校长是一校之魂”等广为津津乐道的格言,在作者一番理性严谨的分析下,纷纷暴露出问题,也破除了我对许多沸沸扬扬教育智慧的迷信,使我深刻领悟到:在我国社会变革的转型期,教育转换的过渡时期,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智慧与新萌生的教育智慧相互交汇,种种的教育格言便是这种智慧的结晶。作为现时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轻易迷信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事情况下产生的智慧,应当学会对这些智慧进行甄别、选择,把名人的睿智化为普遍实践中的智慧。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名副其实的“名校长”,适度的“好规矩”,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教育家”,所不需要的是“教育空谈”、“教育浪费”、“教育污染”。

4、了解教育改革内在的困难与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对教育的改革激动兴奋,拍手欢迎,也曾多次写文章呼吁广大教师队伍们“守住心灵的宁静”,发扬“走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来,但我自身也常常深深陷入改革迂回曲折反复拖冗的苦恼与迷茫中,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改革为什么这样难?这些问题深深困扰着我。

读完这本书,虽然这些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答,但有一点,文中通过一定高度、广度的引经据典与作者个人阐述,我对教育本身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育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决定了教育有“自我保存”的职能,使得教育体系维持相对的稳固性。“教育作为以法律为依据并由习惯所统治的一种机构,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稳定”。然后,教育又是一个有强大生命力的有机体。教育客体(活生生的人)与教育所依赖的社会,他们对教育主体和教育过程本身不能不经常发生一定的反作用,教育要维持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开放、创造与革新,这即是教育的第二种职能—自我更新。教育的自我保存功能本身根植于它自身

3 / 4

“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它是“正常的事情”。破坏这个正常的功能无异于否定教育本身。这就产生了“保守”与“革新”的矛盾。改革教育体系的内在困难大概就在于此吧?

但我想,了解这两种功能的矛盾,可以让我们正常理解教育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也能让我们认识到努力的方向应当是稳妥地谋求教育的自我保存功能与自我更新功能的统一,而不是心血来潮地“即性创作”,目光短浅地“实用主义”,不认识教育的本质规律却把教育“折腾来折腾去”,毕竟,教育不能忍受太频繁的变革。

感想有以下两点:

1、有感于教育者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是异常复杂的专业行业,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必须是专业人才。不读书看报、不反思、不实践,绝对做不了一个“合格的”教师(读完此书才知道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有多难)。

教育的发展兴旺关键在教师,在于教师的理论认识、理念、实践操作能力与执行力等专业能力,而由此产生的教师的态度最终决定着革新的成败。

2、立志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教育工作的复杂的专业性,教育变革内因外因决定的艰难性,教师工作的平凡和艰苦,很容易阻吓、消磨掉教师的进取心和追求。教师应当以什么样的生命姿态、什么样的方式站立在讲台上?

我的选择是:顶天立地,既要远瞩,胸怀志责,又要脚踏实地,潜龙成德,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

2008.7.20于龙岗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