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汽车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现阶段平等理念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现阶段平等理念的社会学分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2002.1

第24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中国现阶段平等理念的社会学分析

韩克庆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天津300071)

  摘 要:平等既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价值理想,又表现为一种调和社会秩序的工具手段。现阶段中国平等问题的提出与社会发展的功利主义取向、社会分化加剧了不平等与异质性以及社会流动与整合的要求密不可分。起点平等受制于社会分层的延续性与社会分化带来的差别性,机会平等是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立原则,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则是结果平等的现实呼唤。  关键词:平等;起点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  中图分类号:D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444(2002)0120039206  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有赖于理论启蒙。早在“五四”时期,就有一大批新知识分子企图从思想文化的根源上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他们一方面彻底地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则大力倡导西方文化,并归结在“科学”与“民主”两个口号上,以冀建设一个新中国。“就以五四的精神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来说,

[1]五四毋宁是比较接近欧洲的启蒙运动。”欧洲

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似的状态,那就可以说

[2]

他们是平等的。不过公正也要求平等观念”。可以说,平等一方面表达了人类种的相同性原则,另一方面又表达了社会伦理的价值普遍性原则。王海明认为,平等是人们相互之间与利益获得有关的那一种相同性。他援引卢梭将平等与不平等划分为自然的与社会的两大类型的观点论证说,自然平等仅仅是利益问题,而不是应该不应该的权利问题;社会平等则不仅是利益问题,而且根本说来,是应该不应该的权利问题。因此,平等作为一种应该如何的道德原则,只能是社会平等而不能是自然平等,而社会平等实质上是权利平等[3]。其实“,社会平等”与“权利平等”是不能划等号的。在社会党人那里,平等不仅指权利平等,还包括机会平等和地位平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机会平等是前提,权利平等是核心,地位平等是表征[4]。在哈耶克看来,作为一个形容词的“社会”,只能用来表现一种“状态”,而惟一能够担当“公正”一词的,只有法律(统一的、非歧视性的准入规则)面前的平等[5]。

上述对于平等的理解大多是以个体作为出发点来考虑的,也就是注重个人能否同等或按

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倡导人的和理性的回升,与之密切关联的便是科学、自由、平等、公正等理念。“五四”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科学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们毫不怀疑科学技术今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着眼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有理由对平等、自由、公正等理念作一梳理。本文试图从平等的基本理念入手,对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平等问题作一考察。

一、平等的基本理念

平等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平等表达了相同性概念;另一方面,平等又包含着公正。两

个或更多的人或客体,只要在某些或所有方面

收稿日期:2001207207

作者简介:韩克庆(19682),男,山东淄博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现代化、社会学理论与

方法研究。

39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Vol.24

1,2002

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有所松动,拜金主义、急功近利成为许多人的行为标准,传统的仁义至上的道德伦理和理想信念与以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的巨大反差,造成许多的社会真空地带和扭曲部位。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人们虽然对“效率优先”还是“公正至上”争论不休,但这种争论大都以提高效率为主旨。在社会发展的目标取向上,带有强烈功利主义色彩的经济发展占据主导地位。虽然经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无法逾越的必然阶段,但如果不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的协调运行和全面发展,必将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最终妨碍现代化进程的有效推进。

2、社会分化加剧了不平等和异质性。改革客观上造成利益主体的分化。李强先生认为,改革开放至今,从社会集团利益角度来看,原来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从利益结构变迁的角度把社会群体分成四个利益集团:特殊获利者集团、普通获益者集团、利益相对受损集团、社会底层集团。在上述四个利益集团中,第二个集团的人数在减少,第三个集团的人数在迅速增加。如果多数人的利益受损,改革便非常难以推进[8]。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差距问题及其成因,并探讨解决的办法,经济学界更多地注意到市场竞争的规则平等方面,社会学界则更为关注结果的平等。

同时,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结构的横向分化程度很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意识形态中心高度重叠。意识形态是总体性的,政治是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经济与其它社会生活是高度政治化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的身份地位体系逐步瓦解,个人的自主性和流动性增强,成员角色从单一走向多元,社会结构开始向异质性转化。随着人们身份地位体系的变化,附着于个体身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必将随之变化,个体将失去旧有的一些东西,并重新获得一些东西。这种身份地位体系的重新确立客观上要求建立平等的机制,以确保广大社会成员能够普遍受益[9]。

3、社会流动与整合机制的要求。合理流动机制的建立是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任何社会中,个人获取资源(利益、权力、地位等)的途径是否合理、畅通,都关系到社会能否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否长治久安。中国传统社会用“科举取士”这一流动机制增加社会的垂直

比例享有权利。从社会学视角理解的平等所关

注的是:1、社会提供给其成员摄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是否平等?即社会公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问题。2、平等能否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3、作为一种工具手段的平等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它所强调的不是应该不应该(应然)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平等(实然)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诚如达尔所言“:我们只需要看一看我们的周围,就可以发现不平等随处可见。人类的自然状况

[6]

看来是不平等,而不是平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平等总是相对的,平等不过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罢了。哈耶克借用霍姆斯的话说“:对于那种追求平等的热情,我毫无尊重之感,因为这种热情对我来说,只是一

[7]

种理想化了的妒忌而已。”同时,平等不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还是一个时空概念。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在人类生活的不同社会形态和地域空间里,平等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平等问题的提出既是数千年来人们平等理想的一种延续,又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现实呼唤。

二、现阶段平等问题的提出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大一统

的极权社会,在道德伦理上强调等级和顺从,轻视民权。历代农民都提出了诸如“等贵贱,均”一类的口号,反映了下层平民对世袭权力、利益分配不公的强烈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说,朴素的生存权利的均等与小农经济结果的平均分配是中国传统社会平等观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占据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分配方式仍然只注重结果均等,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和社会活力,助长了社会惰性。改革开放以来,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被打破“,分权让利”让少数人迅速致富。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也使社会生活和经济领域的各种交换行为日益增多,平等、公正等问题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具体来讲,中国社会下述几个方面的变革为讨论平等问题作了现实准备:

1、社会发展的功利化取向。1978年以来的改革使民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在社会生活领域,利益取向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40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2.1

流动,为下层平民获取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提供了条件,体现了王权统治下的分权机制,对世袭权力起到了制约作用。这一机制虽然有很多历史局限性,流动渠道也相对单一,但它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效地巩固了王权统治,增强了社会活力,具有某些合理的成分。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合理的流动机制的建立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整合,使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保证社会稳定。帕森斯曾用“模式变项”来说明社会系统中行动者的价

值取向,成就取向、普遍主义的价值标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理性原则和平等观念。平等理念对于我国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立,能起到一种价值杠杆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迫在眉睫;在政治领域,无论是干部的选拔任用,还是推进民主化进程,都离不开公平理念的指导;在社会文化领域,合理的公平观能够正本清源,有效地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净化社会机体。

第24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性行为具有最高程度的合理性。借用韦伯的“合理性”概念,我们可以大致将平等划分为价值合乎理性的平等和工具合乎理性的平等两大类,或简约为价值的平等和工具的平等。价值的平等体现了一种社会理想,它主要是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工具的平等体现了理性原则和实用价值,它是目前我国许多学者所极力倡导的一种平等。可以说,这种对工具平等理论的偏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功利性取向紧密相关。

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性”问题。欧洲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通过“科学”带

(平民主权)带来的来的工业与通过“民主”

法国大,改变了欧洲以至世界的面貌[1]。尽管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理性为精神核心的现代性在西方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但相对于中国目前的时空环境来讲,现代性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主导动力[11]。从这一角度出发,以价值的平等和工具的平等作为分析框架讨论平等问题的意义在于:一是平等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发展离不开平等理念的引导;二是目前我国社会所缺失的主要是理性支持的工具平等。因此,我们面对的平等不单是人类可以追求的价值理想,更是中国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失的工具手段。而且,应当注意的是,工具的平等和价值的平等并非此消彼长的二元互斥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平等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工具的平等是价值平等的延伸,而价值的平等作为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又引领了工具的平等。

2、起点平等:社会分层的延续与差别。依据“价值的平等”与“工具的平等”这一分析框架,我们既可以将起点平等作为一种可以追求的价值,又可以将之设定为某种“游戏”规则或环境因素的逻辑起点。作为一种可以追求的价值,强调的是个人缔造社会的平等权利和“人人生而平等”一类的价值理想,它所保证的是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的平等,是人类种的相同性和个人作为生命个体从事社会生活尊严的不容侵犯。作为某种“游戏”规则或环境因素的起点平等,是机会平等的逻辑前提,是在忽略了个体不平等的先赋权利之后,个体参与“游戏”的起点平等。它是相对于个体从制度层面所提供的一种工具性行为。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新的起点往往是前一结果的结束,因此在时间序列上,由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差异,起点平等

41

三、中国现阶段平等理念的讨论

如上所述,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为讨论平等创设了条件。着眼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与平等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下讨论。

1、双重选择:价值的平等与工具的平等。平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现在、过去还是将来,人类都无法回避对平等的追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人们对于平等问题的认识主要围绕“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展开讨论。马克斯・韦伯曾经根据是否合理及合理性的程度,把社会行为分为四种类型:(1)目的(工具)合乎理性的,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2)价值合乎理性的,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3)情绪的,尤其是感情的,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所决定的行为;(4)传统的,由约定俗成的习惯所决定的行为[10]。上述四种行为是韦伯构造的理想类型,其中工具合理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Vol.24

1,2002

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应有程度不同的差别[14]。相同的机会对于不同的社会成员来讲,意味着不同的发展空间。罗尔斯强调的是“公平的机会平等”,这说明机会平等并不一定公平。艾德勒认为,只给机会均等,就会产生条件的不等[15]。也就是说,个人的机会平等是受许多先天的、后天的条件制约的。因此,同样的机会,对于不同条件的社会成员来讲,结果还是不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条件平等是指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源的一致性。“条件的平等可以是个人的地位平等,待遇上的平等,或拥有这种或那种基本人类幸福的平等,例如政治自由、财富,有利的环境或学校教育。他们能否平等地拥有这些好处,不全由他们自己决定,而是取决于社会

[15]

控制的因素。”

中国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权力市场化”和“利益私有化”这两个相互交织的过程来实现的。这一过程对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来讲是痛苦的,这是因为伴随着“权力市场化”和“利益私有化”,权力的拥有者会最大限度地获取个人利益,这样改革的利益就会被权力拥有者最大限度地攫取,改革受益者与利益受损者之间的鸿沟也就会越来越大,形式上的机会平等实际上造成了结果的严重不平等。

那么,什么样的机会平等才公平呢?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机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后才有可能去考虑如何平等的问题。人们对平等的呼唤是与对收入、地位和权力的吁求密不可分的。因此,提供使人获得收入、地位和权力的机会至关重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在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自然差异的前提下,机会平等与否意味着社会提供给个人爬上社会等级阶梯的机会是否相同。换句话说,亦即社会分层赖以形成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立途径是否合理。毫无疑问,机会平等的原则意味着形塑一种新的等级制度。当今社会,个体通过普遍性原则(如教育、才能等)途径获取收入、地位和权力几乎被公认为是获取社会地位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合法途径,但这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一个社会具有真正的机会平等但却因此而出现以受教育程度和才能为基础的收入和地位的新型不平等,这样的“精英统治”或“能者统治”社会是否合适?丹尼尔・贝尔认为“,在社会实际上,能者统治就是以另一套等级原则来取代一套等级原则,以

往往是在结果不平等的前提下开始的,而结果的平等只有在起点和规则不平等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秦晖先生认为,起点平等是作为规则平等的逻辑前提而取得其先验意义的。在逻辑上必须认定在规则之上另有原则存在,这一原则就是起点平等,没有起点平等就没有规则平等,从而也就不会有公正[12]。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建国以来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影响,中国民众的总体差距不是很大,即客观上社会成员整体起点平等的程度较高。只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和农村相对隔离的两大身份板块。秦晖先生指出,增量领域“自由的公正”与存量(主要指农村)领域“起点的公正”是中国改革取得成就的关键,而把“起点公正”推广于其它存量领域(如住房、国企等)则是中国今后改革成败的关键[13]。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这种最初的起点平等逐渐被社会分化所造成的结果不平等所取代。不仅如此,起点平等还相应地被社会环境的多元进路所分割,形成为数众多的新“起点”。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追求起点平等不仅贯穿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而且涉及每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亦即改革的每一步都涉及起点平等的问题。从功能理论的角度出发,由于社会本身是一个分层的系统,与之相应的,便形成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起点”结构。这样一来,某一具体的起点平等极有可能会破坏社会整体的平等。除非在这样一种理想化的情形下:即社会的各个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或子系统中的子子系统,均能按照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有序发展。这时可以形成一个梯级有序的起点平等系统,其中子子系统的起点平等服从于子系统中的起点平等,子系统的起点平等服从于整个社会的起点平等。但是实际上,这种构想不可能实现,因为社会发展本身的均衡与协调问题就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当然,社会协调发展又与起点平等本身息息相关。所以,价值的起点平等可以存在,而工具的起点平等却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随着社会分层的多元化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3、机会平等:社会流动机制的建立原则。机会是指社会成员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机会平等有两层含义,一是共享机会,即从总体上来说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二是差别机会,即社会成员之间的发展机会42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02.1

[16]

成就的原则取代归属承袭的原则。”而“锻炼有素的能者统治可以使社会成为一个公正的社

[16]

会,即使不是平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同样也是罗尔斯所说的“机会的平等仅意味着一种使较不利者在个人对实力和社会地位的追求

[17]

中落伍的平等社会”。

目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处于加速发展和逐步形成阶段。社会流动机制是否合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秩序是否合理以及社会控制手段是否有效,从总体上说,亦即整个社会能否健康有效地发展。机会平等原则的确立以及这一原则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可以为建立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提供理性支持,在客观上保证中国社会健康、持续、

第24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存在和社会稳定的延续,平等才有可能最大限

度地实现。

四、平等的实现

在讨论平等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谁来监督平等原则的制定者?这就把

我们引向了另一个与平等相关的问题———政治民主化的问题。

同时,由于平等本身是一个系统问题,而非一个简单的理念,而且,由于“某些平等是互不相容的,实际上还是相斥的”,因而“平等的问题始终是个建立一种使不平等之间相互补偿的有效系统问题……其中的每一项不平等都有助于

[2]

补偿另一项不平等”。因此,解决平等的主要途径是协调平等的动态变化及再平衡。可以断言,理想化的平等永远都不会实现。平等的实现是以不平等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平等与不平等两者各执一端,永远无法调和在一起。我们所能做的努力是在两者之间选取一个协调点。这一协调点既能满足大多数人对价值平等的理想追求,又能激发社会活力,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有效地发展。

4、社会保障:结果平等的现实呼唤。尽管平等有很多种形式和运行规则,但人们衡量平等与否的根本准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结果是否平等。只要结果不平等,不管起点、机会、条件以及规则如何平等,人们都会认为这有悖于公平原则。因此,结果平等是平等原则的底线。

一方面,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结果平等而忽视真正的公平。由于人类自身种的延续性带来的世袭权力的延续,以及在同一代际内个人天赋、才能的差异,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平等的价值义理,结果的不平等总是无法祛除。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机会和规则的平等,忽视由于结果不平等带来的两极分化等现实问题,又容易造成社会结构失衡,导致社会秩序紊乱,最终诱发局部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动荡甚至战争。为此罗尔斯提出“补偿原则”,他在《正义论》中论述补偿原则时说“: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

[17]

们。”从社会秩序或者说从社会整合的现实角度出发,实际上各个国家都在尽可能地消除两极分化,以避免社会动荡,维系社会稳定。主要措施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个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也是结果平等或毋庸说是平等的底线。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这有悖于结果平等原则。平等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其中最基本的应是结果的平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有差别的或者按比例的机会和规则的平等才有可能。换句话说,只有保证社会秩序的

注 释:

①帕森斯认为,对社会系统进行分析的模式变项主要包括五对:1、情感中立性———情感性(affectivityneutralityvs.affectivity);2、自我取向———集体取向(self2orienta2

tionvs.collectivity2orientation);3、普遍主义———特殊主

义(universalismvs.particularism);4、成就———先赋(achievementvs.ascription);5、专一性———扩散性(spec2ificityvs.diffuseness)。模式变项的不同组合既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反映不同的社会结构。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就是应用模式变项,对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进行比较分析。帕森斯指出,现代经济和高度的职业专门化以及理性原则的应用,使社会偏重于功能专一的、成就取向的、普遍价值标准的、自我取向和情感中立的角色。而在同质性强的传统社会中,对角色的要求正好相反。

参考文献:

[1]金耀基.五四新传统的批判与继承[A].中国社会与

文化[C].: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188;1922193.

[2]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1998:381;401.

[3]王海明.平等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8,(5).[4]石云霞.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公正观和平等观评析[J].

43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Jour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Vol.24

1,2002

会科学研究,1999,(4).

[12]卞悟.公正至上论[A].罗岗,倪文尖.90年代思想文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2).

[5]冯克利.也说“社会公正”[J].读书,2000,(2).[6]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

选:第3卷[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1052106.

[13]秦晖.社会公正与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J].科技导

务印书馆,1999:71.

[7]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M].邓

报,1999,(1).

[14]吴忠民.中国现阶段机会平等问题分析[J].科技导

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2.

[8]李强.当代中国的四大利益集团[EBΠOL].http:ΠΠ

home.lz.gs.cninfo.netΠwljΠnewΠ01012.htm,200129225.[9]韩克庆,董建军,韩锋.普遍收益:中国社会发展的重

报,2000,(9).

[15]艾德勒.六大观念[M].郗庆华译.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190;191.

[16]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 ,等译.

要原则[J].文史哲,1999,(6).

[10]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册[M].林远荣译.北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466;4992500.

[17]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

京:商务印务馆,1997:56.

[11]韩克庆.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J].社

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1;96.

TheSociologicalAnalysisoftheIdeaofEqualityinToday’sChina

HANKe2qing

(DepartmentofSociology,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Equalityisnotonlyakindofexpressionofhuman’sfantasy,butalsoameanstoadjustthesocialorders.Intoday’sChina,equalityisconnectedwithutilitarianism2orientatedsocialdevelopment,socialheterogeneityandinequality,andsocialmobilityandinte2gration.Thisthesisdrawsaconclusionthatthestartingpointequalityisrestrictedbysocialstratificationandsocialdifferentiation,oppor2tunityequalitywillbecometheprincipleofthemechanismofsocialmobility,anditisofimmediateimportancetobuildsocialsecuritysysteminordertoembodyconsequenceequality.

Keywords:equality;thestartingpointequality;opportunityequality;consequenceequality

责任编辑:仇海燕

(上接第29页)相互交织、盘根错节,往往不能

妥善的解决。󰃜

仅靠一个人一个去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日渐深入,正是发展的佳境,也是协调工作的当口。回顾周恩来在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的谆谆教诲,感受他为我国社会协调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问题也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全清醒到比较清醒的过程。在经济理论建设上,改革以后的一些重大的经济理论都可以从以前30年的经济理论中找到理论根源[5]。所以,我们坚信,随着我国对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加

参考文献:

[1]杨明伟.走出困境———周恩来在1960—1965年[M].

北京:文献出版社,2000:58.

[2]李永.文化大名人之狱[M].北京:民族学院

出版社,1986:122.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4;

373.

[4]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

社,1999:59.

[5]胡寄窗,谈敏.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M].上海:上

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88.

StudyOfZhouEnlai’sIdeasAboutSocialEconomicCoordinatedGrowth

WANGYing,WANGHao

(HuaiyinTeacher’sCollege,JiangsuHuaian223001,China)

Abstract:ZhouEnlai’sideasaboutsocialeconomiccoordinatedgrowthcanbesummarizedintothreepoints.First,hestrengthenedmacroadministrationandregulationandcontrolfromgovernmentalfunctiondepartments.Second,helaidequalstressondevelopmentandprotectionindealingwithpracticalaffairs.Third,hewasconcernedaboutthecountryandthepeoplebeforeanythingelse.Keywords:ZhouEnlai;society;economy;sustainable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张 超

44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