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知识点梳理一 生活中的数
1.数数
初步感知和认识10以内的数。注意:数数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去数。2.1~5的认识及写法
(1)1~5各数的含义:每个数都可以表示不同物体的数量。1~5的数序:从前往后数:1、2、3、4、5从后往前数:5、4、3、2、1。
3.第几的意义: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无论第几,表示的物体的个数都是1。注意:几个表示物体的多少,第几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4.0的认识及写法
(1)0的意义:表示一个也没有;表示起点;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电话机上的一个数字键;表示用电器的工作状态……
(2)0的书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书写。注意:书写0时,要写得圆滑些,不能有棱角。5.6~10的认识及写法
(1)物体的数量是6~10的,就可以用6~10表示。
(2)10以内数的顺序:从前往后数:0、1、2、3、4、5、6、7、8、9、10。从后往前数:10、9、8、7、6、5、4、3、2、1、0。
[来源:学|科|网]
(3)6~9都在田字格的左半格书写,都是一笔写成的;10分两部分,分别在田字格的左、右两个半格书写,两笔写成。
注意:数数时,从前往后数,也就是从小往大数。6.比较
(1)同样多:比较两种物体的多少时,如果两个数量相等,那么这两种物体就同样多。
(2)“=”“<”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同样大,用“=”表示两者的关系;如果这两个数不相同,可以用“<”或“>”表示两者的关系;“=”是等号,“<”是小于号,“>”是大于号。
注意:比较物体的多少可以用数数法比较
,也可以用对应的方法比较。
二 比较
1.比大小
比较大小的方法:(1)直接用肉眼观察就可比较出大小
,哪个物体占的空间
大,哪个物体就大,相反就小;(2)统一标准进行比较,即借助一个参照物来比较大小。
注意:当不能用肉眼判断出物体的大小时比较。
2.比高矮、比长短
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1)直接用肉眼观察就可比较出高矮
(长短);(2)把
,就需要通过测量等更科学的方法
物体放在同一起点上,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长短进行比较;(3)在同一起点、同一终点,但又很难通过观察进行直接比较
,可借助测量工具比较。
注意: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时,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3.比轻重
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1)可以通过观察及用手掂一掂的方法进行比较当很难分辨出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工具(天平、弹簧秤、皮筋)测量。
注意: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不能依据物体的大小来判断
;(2)
物体的轻重。
三 加与减(一)
1.加法的认识
(1)加法的意义及读、写法。(2)掌握5以内数的加法。
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2.减法的认识
(1)减法的意义及读、写法。(2)掌握5以内数的减法。
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用减法计算。3.得数是0的减法
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任意两个相同的数相减0。
4.6、7的加减法
(1)学会6和7的加减法。
(2)6的组成:0和6,1和5,2和4,3和3。(3)7的组成:0和7,1和6,2和5,3和4。(4)会运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结果就是
,①已知两部分求总数,用加法计算。
②给出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5.8、9的加减法
(1)学会8和9的加减法。
(2)8的组成:0和8,1和7,2和6,3和5,4和4。(3)9的组成:0和9,1和8,2和7,3和6,4和5。(4)会运用8和9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①同一幅图,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②解决看图列减法算式的问题要注意两点知的部分和问号表示的部分。
6.10的加减法(1)学会10的加减法。
(2)10的组成:0和10,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3)会运用10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如果一幅图包括两部分,能够写出两种算式,求总量就写加法算式,求其中一部分就写减法算式。
(4)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
①运算顺序:先算前两个数,再与第三个数相加减。②计算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算时
,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一是总数是多少;二是分清楚已
四 分类
1.分类的含义和方法
(1)分类就是指在不同的物体中,把同一类物体和其他物体分开。
(2)分类的方法:首先判断所给的物体中哪些具有相同的特征、相同的用途然后把同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把每类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
注意:在分类之前,先要确定物品的属性。2.一起来分类
[来源:Zxxk.Com]
,
(1)给物品分类,必须先确定分类标准,然后判断给出的物品的特征,再进行分类。
(2)给物品进行分类时,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分类的结果就不同。注意:事物之间有几个不同的属性,就有几个分类标准。
五 位置与顺序
1.前后
找准参照物,参照物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注意:在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时,要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上下
对于两个物体,位置相对高的在上面,位置相对低的在下面,上和下具有相对性。
对于两个物体来说,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对于三个物体来说,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一般也不同。
3.左右
与左手对应的一边是左,与右手对应的一边是右。
注意:对于多个物体,左和右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它可能在一个物体的左边,也可能同时在另一个物体的右边。
[来源:学&科&网]
4.前后、上下、左右的综合应用
先确定观察的角度,对于两个物体,前后、上下、左右位置关系是不变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标准不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一般就会不同。
注意:判断物体的位置,关键是确定好参照物。
六 认识图形
长方体:长长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同。正方体:四四方方的,有6个平平的面,每个面的大小相同。
圆柱: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上下两个面圆圆的,平平的,大小相同。球:圆圆的,没有平平的面。
注意: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圆柱能滚动,球最容易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是立体图形。
七 加与减(二)
1.认识11~20各数
(1)十几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3)11~20各数的顺序。(4)11~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5)简单的计算。2.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1)利用“点数法”计算。(2)借助计数器计算。
[来源:学,科,网Z,X,X,K]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