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汽车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

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

来源:百家汽车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9月 第22卷第3期(总61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Setp.2002 Vo1.22(Sum No.61) 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 张思锋,张颖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 对中国理论界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意义、研究现状、技术领域、等方面的观点进行了述评。指出循环经 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场物质变换的,更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必将引发产业升 级、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实现循环经济必须经历废物回收利用、逐步减少排放和全新的封 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最终确立三个阶段。中国目前仍处于第一阶段。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零排放;清洁生产 [中图分类号] A81;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5X(2002)03.0O25.o5 Review on Several Viewpoints on the Study of Circulation Economy in China ZHANG Si—feng,ZHANG Ying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Xi an 740049,China) Abstract A review has been made on viewpoints concerning the concepts,meaning,cun ̄nt situation of study, technical fields.policies.etc.of circulation economy.It iS pointed out that circulation economy iS not only a brand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but also a revolution of materil transfaormation and even furthennore a new typ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1his will inevitably invoke industrila upgrading.readjustment of indus— trial structure and fundamental change of conomeic growth form.The implementation of circulation economy iS bound to pass through three stages,i.e.,waste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gradual reduction of emission and brand—new close—type zero—emission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China iS in the first stage at present. Key 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environment;zero emission:clean production. 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 代,目前还处于循环经济的含义、意义等概念界定阶 段,也涉及到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法律、法规等具 体应用实施领域。本文对循环经济研究的几个观点进 行述评。 一、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 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 态平衡。 J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 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规律 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 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 新形态的经济。l_3j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 “自然资源一产品和用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 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 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L4] 此外,李汝雄认为循环经济是这样的经济,其所需 资源的来源,大部分是可循环的或可再生的,产品经使 用后,可以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只有少量的废弃,其 示意图见图1。[5] 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 解释。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 线性经济而言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即以 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逐步实 现以最小的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污染排放减 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J在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中, 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 [收稿日期] 2002—06—20 [基金项目] 西安市科委软科学项目(R200215) [作者简介]张思锋(1952一 ),男,陕西渭南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思锋等: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 新开采资源— 资源— 生产— 产品—蚪肖费— 排放— 废品 t 图1循环经济的路径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循环经济的含义应当是: 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 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 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 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 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经过相当长一段 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 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所谓环境友好,是与传统的经 济发展模式相比较而言的。传统的生产力的定义是征 眼自然、改造自然,这表明传统的生产是一种粗放型的 非友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传统的 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结果是产品和废弃物。循环经济 则要求在生产中实现零排放,生产的结果只有产品,这 将大大减轻地球环境的负荷,维护生态平衡。可见,循 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场物 质变换的,更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方式,即生产时尽量少投入、多产出,消费时尽量多利 用、少排放。在传统工业社会,人们大量生产废物和排 放废物,只是在经济活动的最后通过填埋或焚烧等方 式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处置。由于大量生产,造成资 源大量消耗,但是由于资源不是无限供给的,很多资源 更是不可再生的,消耗得快,枯竭的也快。要实现可持 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这就要求在生 产和消费活动的源头控制废物产生,一旦废物产生则 通过回收开发和再利用加以补救。可见,只有当高排 放的传统线性、开放式经济转变为以资源闭路循环、避 免废物产生为特点的循环经济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才真正来临。 二、循环经济的意义 20世纪末人们提出了“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 两大新的经济概念。其中,知识经济在全社会已经引 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认同。而 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我们认为,随 着时间的推移,循环经济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将不亚于知识经济。 (一)循环经济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涉猎循环经济的学者们比较一致地把发展循环经 济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联系。循环经济是可持续 战略的经济体现。 J只有当人们的行为从高排放的“牧 童经济”转变为低排放的循环经济的时候,一个可持续 发展的社会才真正来临。发展循环经济是特大型城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关键。[1]实施可持 续发展,必须解决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为此,人们提 出了种种解决办法,如:“环境友好”、“绿色技术”、“清 洁生产”、“零排放”、高效生产、废物回收利用、综合利 用……等解决办法,这些都是好办法,但是能够比较全 面的表达人类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最简洁的办法或 者说法,还是用“循环经济”比较好。 J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 同的未来》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 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 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 割,并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进度的客观标准之 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 一(二)循环经济是遏制环境恶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的同时, 环境也受到严重的损害。长期以来只追求经济发展而 忽视环境保护造成的恶果,正在以城市为中心向农村 蔓延。一般认为,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取决于人口数 量,消费增长和技术能力。我国的环境承受能力面临 着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 在人口方面,2000年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预 计到2010年将达到14亿,增长的人口需要相应的资 源环境容量做支撑;在经济方面,2000年我国人均 GDP为800美元,在未来将以每年7%一8%的幅度递 增,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 相应的环境影响;在技术方面,我国当前仍具有高排放 的明显特征,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利于环境的技术 效率将给我国的环境状况带来叠加的压力。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自然要繁荣,严肃地向 我们提出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要 求。 J循环经济是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以 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 活动向生态化转向。可见,循环经济是经济利益和环 境利益兼而有之的的双赢经济,它不仅能带来环境效 益,而且能带来经济效益,是“点绿成金”的经济。 (三)循环经济是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 很多国家甚至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如德国于 1996年就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传统的工业经济模式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一粗 放生产一过度消费一大量废弃;与此相应的传统污染 治理思路,没有从工业经济系统的整体考虑,只是从环 境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与经济相联系,仅仅从末端进 行一些被动的消极处理,虽然可以减轻一些对环境的 破坏和污染,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循环 经济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角度考虑问题, 变消极的产品污染治理,为积极的产品全程管理。循 环经济模式可以概括为:自然资源一清洁生产一绿色 消费一再生资源 J,我们认为循环经济模式不仅仅是 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型的物质变换方 式,它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它必将引起产业升 级、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一三、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已处于实际应用阶段 循环经济概念首先在国外出现,经历了近十多年 时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世纪70 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更多地还是先行者的一种理念, 当时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 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80年代,人 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 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 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 远见,从而缺少上的有力举措。到了90年代,特 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管段预 防替代末端治理才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真正主 流,零敲碎打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才整合 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 略。[ ] 这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86年德国制 定《废物管理法》时,就强调要通过节省资源的工 艺技术和可循环的包装系统把避免废物产生作为废物 管理的首选目标。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资源到产品 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思路制订了《包装条例》,要求德 国生产商和零售商对于用过的商品的包装,首先要避 免其产生,其次要对其回收利用。其目的是要大幅度 减少包装废弃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1996年德国又 公布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把资源闭 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从包装问题推广到所有的生产 部门。这部新的废物管理法比以往更强烈地要求在生 产中避免废物的产生,同时要求对已产生的废物进行 环境可以承受的利用。德国、企业和公众普遍认 为,循环经济能形成一种更有效益、更爱惜原材料、对 环境压力更小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德国的循环经济 已取得初步但却明显的成效。以1991年为界,在此之 前德国的废物排放是逐年加速增长,在此之后则发生 逆转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德国的废物处理新哲学和新 经济实践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90年代以来,欧 盟诸国、美国、13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已先后按 照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思想重新制定了各 国的废物管理法规。 (二)我国仍处于概念引进阶段 我国对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前几年,我国 的环境保护专家们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在同 行之间进行讨论。目前,尽管循环经济在学术界已受 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和企业界 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既没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没 有进行应用实施的具体推动措施。因此,无论从循环 经济研究的理论还是实践来看,我国与西方国家都存 在比较大的差距。 目前,上海在循环经济的研究方面走在前列。这 是由于上海作为一个资源奇缺、环境容量有限的大都 市,21世纪又面临着继续较大幅度推进经济增长、提 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j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 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上海市发展 计划委员会策划下,上海已经着手对上海发展循环经 济进行研究,编制循环经济规划,提出到2005年,要建 立发展上海循环经济的框架。提出到2020年,上海有 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支撑系统要全面确立并能够 正常运行,从上、技术上和观念上为发展循环经济 提供良好的整体氛围和机制,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纳入 资源使用集约化、生态环境无害化的轨道,为建设资源 循环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奠定基础。 (三)强化循环经济的观念 观念更新是推进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观念 深入人心,人们才可能有自觉的行动,同时观念还具有 方法指导的作用。 1.进行绿色教育。所有最终的执行效果都和 公众的参与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循环经济的实施 效果,需要加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lJ通过学校 教育、培训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进行循环经济意识教育, 使循环经济成为公众的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公 众自觉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安排生产、生活是实现循 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2.引导绿色消费。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 其价值。因此,倡导绿色消费是构建循环经济最重要 的环节。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未被污 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 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 者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公 众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一方面可以 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绿色生产。¨ 通过在生活、生产领域提倡3R原则和避免废物产生 原则,把个人的消费行为提升为理性消费和清洁消费, 把消费过程纳入循环系统。 四、循环经济研究的技术领域 (一)“3R”原则 3R原则和避免废物产生是在实践中应用循环经 济战略思想的两个指导性原则。”3R”是英文Reduce、 Reuse、Recycle三个单词的缩写。3R原则即减量化、再 使用、再循环,其中: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 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张思锋等: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 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 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 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 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 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 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 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生产者的责任应该包括 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问题。lL6j 3R原则是循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它体现 了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它们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减 量化原则是首要的原则,这是因为,循环经济以避免废 物产生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在1996年生效的德 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规定,对待废物问题的 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一循环利用一最终处置。这个 顺序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的质的飞 跃,即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 (二)技术载体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 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 害化技术(Environment Sound Technology)。环境无害 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 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 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 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 染的末端技术。 6 其主要类型有: 1.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 术,这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通过建设废弃物净 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 6j该技术 仅对生产末端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净化废弃物实现 污染控制,不改变既有的生产系统或工艺程序。今天, 专门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置的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 产业正在获得迅速发展。 2.废物资源化技术。这是用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 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 的资源化处理。 6j通过对循环经济定义的研究,我们知 道所有的废弃物都有它的有效用途,废物利用技术是 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载体之一。目前,已经产业化并 产生实际效益的重要的废物资源化技术有:废纸加工 再生技术、废玻璃加工再生技术、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 柴油技术等有害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3.清洁生产技术。这是用来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 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 品的绿色化。它们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中占据着核 心位置。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 两方面的内容,即不仅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 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终报废处理过 程中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损害。 6j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 上控制废物的产生,是一种积极的治理观念,它既是技 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盈利性的综合体现,也是 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双重意义的充分 体现。 (三)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产业的环保化不仅仅是在工业,也包括第二产业 如农牧业,甚至第三产业如旅游业都要解决环保问题。 环保产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环保化中需要的 技术设备产品形成的产业,二是环保过程中回收的物 资形成的产业。 人们提出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 体系[6]: 1.从企业内部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和持续农业。生态工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 它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 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与生态工业类似,持续农业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的农 业模式。 2.从生产之间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工业链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 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 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这种循环经济 的生态链甚至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 3.从社会整体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 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绿色消费和资源回收是必须与 上述绿色生产衔接的两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 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一产品和用品一再生资 源”的循环经济环路。 从产业构建的阶段上来说,我们认为对传统生产 的生态化改造应包括三个阶段:(1)废物回收利用阶 段,(2)逐步减少排放阶段,(3)一种全新的封闭式的零 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最终确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 如德国等国已进入第二阶段。我国起步较晚,仍停留 在第一阶段,尽快进人第二阶段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的首要目标。 五、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与 由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并不 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它的理念。因而,国 家和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制定一定的法律法规和加以引导,形成以立 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以经济手段为辅的多层次 结构。国外的经验是经济发展依靠市场,环境监督依 靠,建立起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应的体系是政 府职能的体现。 (一)法律保障体系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的推动循 环经济的发展,它主要采取经济惩罚的手段,也是所有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1991年,德国首次按 照“资源一产品一资源”的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包装条 规》,1996年,德国又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 法》,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理念,从包装推 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此外,美国于1976年通过《资 源保护回收法》,1990年通过《1990年污染预防法》。 日本在制定了《废弃物处置法》后,1998年又颁布《家 用电器回收利用法》。l-6J 在我国,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 治理”的思维模式上,1995年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防 治法》,成为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法律根据,但 仅把废弃物简单作为有害物,人处于一种被动防御的 地位,使得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认识模糊。_8j我国应尽 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的修改,以“减量化”、 “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为指导,促使环保法律成为 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 (二)经济手段 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是运用价 补贴。[。] 4.财政信贷。信贷是环境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 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即优惠信贷或严格 信贷。l-9J 5.生态补偿。包括两方面内容:(1)开发者补 偿。生态环境资源具有价值,同时,生态环境资源具有 稀缺性,因而,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应该支付相应的 经济补偿。经济补偿费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恢 复、更新。(2)受益者补偿。 j 6.排污收费。排污收费是对向空气、水或土壤排 放的污染物,或对产生的噪声征收的费用。但目前,我 国现行收费制度基本上是单项收费,同时收费标准偏 低,惩罚力度不足。l-】0_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我国应当 加大处罚力度、制定适当的收费标准,充分发挥排污收 费的经济刺激功能。 [ 参考文献 ] 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 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l-9 J把污 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到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 个产品生命周期。 1.环境资源核算。环境资源是社会、经济发 展的物质基础,储备的资源是真正的财富。目前环境 资源滥用问题很严重,主要在于缺乏合理的环境资源 价格体系。E93在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 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 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环境资源体 系,在此基础上再建立科学、公平、合理、有效的环境资 源有偿使用制度。 2.绿色税收。包括两方面内容:(1)环境税。 环境税是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税收的总 称。(2)差别税收。差别税收是指针对不同的纳税对 象的行为、产品、生产方式、环境保护活动等来决定其 纳税水平。[9] 3.财政投入。财政投人是十分重要的宏 观经济手段,也是环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包括:(1)对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2)财政 [1]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课题组.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J].宏观经济研究,2001,(8):3—6. [2]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J].社会科学, 1998,(10):18—19. [3]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0—11— 20(3). [4]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J].科技导报,1998, (9):39—42. [5]李汝雄.环境保护[J].环境经济,2000,(11):29—30. [6] 诸大建.循环经济的崛起与上海的应对思路[J].社会科 学,1998,(10):13—17. [7]周爱国.循环经济:经济的生态化转向[J].湖北社会科 学,2002,(2):39—41. [8]王江.环境保护立法的新理念:循环经济[J].丛 论,2000,(10):14—16. [9]李克国.中国的环境经济[J].绿色经济,2000,(11): 39—42. [10]朱晓勤.欧盟国家的若干环境经济法律制度[J].世界环 境,2000,(1):38—39. [11]张仁俐.构筑循环经济的体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0,(9):79—82. (责任编辑:司)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